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2部分,十國千嬌,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飽了撐的!”
李信聽罷頓生怒氣,冷冷地看了那婦人一眼,想對付個窯子裡的婦人,實在太容易來了,這婦人實在沒見識過李信怎麼拿人逼供的手段!
但他最終還是打發了錢讓她走人,實無必要與一個窯子裡的婦人一般計較。
他坐在椅子上仰頭長嘆了一聲。
數日之後,恰逢十五,金祥殿大朝。在京五品以上官員要去朝賀,李信準備妥當出發時,天還沒亮。時至冬季,晝短夜長,李信騎著匹馬,黑漆漆的路上空氣乾冷,風吹在身上分外難受。此時他如同是去上刑場一般,求富貴實在不是那麼容易,根本就是提著腦袋去。
等到了金祥殿,場面就全然不同了。燈火亮如白晝,裡面暖和華貴堂皇,編鐘金鼓之音營造出的光明大氣的氣氛,李信也受鼓舞起來。
皇帝身穿龍袍走上御座,坐下時聽到“哐”地一聲鑼響,彷彿是為天子的舉止配樂似的。文武群臣即刻叩拜行禮。
暫時還輪不上李信說話,先是吳越國主在群臣注視下上前朝賀,恭賀皇帝收復幽雲十六州,獻上豐厚的貢品。皇帝高興地賞賜了綬帶袍服等物,並下旨在宮中賜宴,要親自與吳越國主宴飲。
群臣激動,又是一番冠冕堂皇的說辭。
李信心裡有事,跟著應付了事。饒是他沒參與國政,見到吳越國主,也立刻明白:這廝來投降的罷!
此時他心裡又多了幾分信心,周天子連滅蜀、唐、漢、南平等諸國,而今收復幽州諸地,吳越國又來獻土投降,勸他改國號做開國皇帝,似乎也說得過去了!
而且今天吳越國主來投降,皇帝省了打仗的錢糧和人命,心裡一高興,李信的風險又小了幾分。
當然吳越國主今日只說進京朝賀,並沒說投降獻土。但吳越國主都跑東京來了,還回得去?他敢來就是準備投降的,無論願意不願意、朝廷必定要他把吳越國交出來;只要國主獻表,其國內更不敢武力反抗了,否則大周朝佔據大義,以幫助國主討逆的名義更是名正言順,吳越國沒了國主一時間要擰在一起也更難。
不過這些事兒李信見識不到,操作過程也不會在大朝上說。
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朝,大多數時候就是個過場,展現皇家威儀,也讓諸臣看看皇帝身體健康;幾乎沒人拿正事在這種場合說,要說也說一些無關痛癢的歌功頌德。
而李信今天感覺自己是個例外。
就在這時,一個宦官長聲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李信一咬牙站了出來,頓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李信拜道:“臣客省使李信,有事稟奏陛下。”
宦官看了他一眼,退到了御座下側。
李信彎腰,看著捧在手裡的象牙牌大聲道:“唐代既終,經梁、唐、晉、漢、週五朝,天下裂土分疆,契丹入寇;周太祖立國,天下仍有諸國並列,太祖雖稱帝,實屬諸侯之一也……而今陛下滅蜀、唐、東漢、南漢等諸國,定天下於一,開創基業;驅逐契丹,恢復華夏,得國以正。臣請陛下重興國號……”
“譁!”偌大的廟堂之上,群臣譁然。
看來沒想著這事兒的官員仍是多數,人們十分驚訝。稍許,大殿上又漸漸安靜下來,比起先更靜,人們什麼聲音也不敢發出來了。
上面沒發話,李信便躬身站在原地等著,他只覺得頭皮發麻,整個腦袋裡都空白了,豁出來站在這裡,等著後果。
就在這時,郭紹親自開口說話了:“朕既繼承大周基業,此事不可為。你不得再言此事。”
片刻後,宦官又上前大聲道:“李信,你為興建海船與國有功,官家最看重的是為國辦實事的人,念在你的大功,且不治你的罪,你去江寧府獻上海船圖才是正事,好自為之!”
李信聽到這裡,暗自長鬆一口氣,忙道:“微臣叩謝天恩!”
……當眾進言改國號,拋棄大周太廟社稷!雖然皇帝立刻就拒絕了,但說這種話的人居然屁事沒有?這下子滿朝文武都恍然大悟!
這態度也實在太明顯了。就算皇帝有心,這第一個說的人輕則罷官下獄、重則砍了也不為過……現在這狀況,郭紹的吃相比較難看,也有一個小原因,因為心裡很看重李信這種有志於發展技術的人才,聽說他還住在破院子裡,不願意打擊他。
郭紹至今的功業也實在太大,沒人敢質疑他的權威,而今也省事,連掩飾也極不認真。
而且李信此人肯定是王樸的人,許多人甚至已經咬定是王樸授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