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8部分,十國千嬌,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的戰馬都先交出來……羅彥環,你率第三軍接收所有契丹馬。”
“得令!”四個人紛紛抱拳。
郭紹又道:“李處耘,你派個手下去,把那些傷兵都弄出來,有車就裝車,沒車拿門板擔架抬。”
他一口氣下了許多命令,又對左攸說道:“左先生幫我草擬一份奏疏。先報捷,斬獲萬人(有誇大成分),繳戰馬數千匹、首級數千級,其它的你琢磨著寫……然後訴苦,虎捷軍左廂在城中苦戰、傷亡慘重,具體傷亡多少別寫數字,就抒情和描述越慘越好。對了,糧草告罄,房屋帳篷損毀無算,傷兵無處安置;欲派兵護送傷兵從岐溝關至拒馬河南岸……最後,告訴官家,遼軍主力有南下的跡象,涿州守不住,請旨儘快撤退到拒馬河南岸,以免全軍覆沒!”
他又道:“涿州的官員呢?派幾個人叫到中軍來。怕遼軍重新佔了涿州後屠城,叫官員明天開始組織涿州城百姓向岐溝關逃離。城裡留下的屍體,暫時不用管了。”
……郭紹說了一通話,確認大夥兒都知道自己該幹嘛了,他便再次沉默下來。又是一陣理清思路。
其實心裡所想的東西,他已經反覆琢磨了許多遍,但現在還得重新再理順一遍,實在是有點繁複、容易出現疏漏。
先是,他判斷蕭思溫追到涿州,多半會上當。(當然萬一沒上當,只能另尋它法。)
郭紹是個很善於學習的人,這場戰役都是靠以前學來的經驗。三年前武訖鎮的城中圍伏小規模戰鬥,太過順利……讓他真切地認識到:這個時代的攻城戰、幾乎沒有巷戰,攻守雙方都按照經驗不予考慮。所以一旦讓蕭思溫“攻破”了城門,遼軍又在此前表現得膽大驕悍,他們不趁機尾隨入城貪功的可能性反而比較小。
入城後,先以煙霧、突襲、假訊息擾亂敵軍建制,造成混亂;然後重兵從側翼堵城門,利用地形分割合圍。這些事兒,他是向南唐國名將柴克宏學的。
若不是柴克宏兩次用這種計策,第一次是對付李繼勳,第二次在濠州對付郭紹;郭紹很難短時間內從無到有想出具體的措施、和部署之法。柴克宏曾經是他的敵人,但也是郭紹的老師……這場涿州之戰,幾乎完全照搬柴克宏戰法。
果不出所料,突然伏擊蕭思溫部,非常順利。遼軍比南唐軍戰鬥力強得多,但用兵之法倒不一定有淮南戰役中的南唐名將高明,或許完全不如。柴克宏如果在世,又如果處在郭紹的位置,也能搞掉蕭思溫部、說不定做得更好。
……那些都是已經做到的事。現在郭紹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目的:回東京。
回不回東京,完全不以郭紹的意志為轉移,而是皇帝柴榮的一句話;不然郭紹還敢抗旨不成?
但柴榮的意志,並不是一定要郭紹留守河北;而是覺得郭紹部本來就在涿州前線,加上聽了趙匡胤的“推薦”,因此覺得郭紹留下是最妥當的選擇……但如果讓柴榮覺得郭紹不是最妥當的人呢?那麼皇帝極可能會另行部署。
所以,郭紹的邏輯、便是想影響柴榮的判斷,把自己變成不適合留守的人;還替柴榮想好了更適合的人選,那便是韓令坤。
第一步設想,先渡過拒馬河去;讓韓令坤在岐溝關守拒馬河。韓令坤的龍捷軍左廂在岐溝關那位置、又按兵不動沒受損失……顯然比剛剛經歷了大戰,“損失慘重”“將士疲乏”已經逃回拒馬河的郭紹部更適合留守河北。
怎麼回拒馬河南岸去?膽小點可以請旨勸說……但郭紹為防夜長夢多,打算直接先斬後奏、跑了再說;一面請旨,一面跑路。
因為有在涿州殲敵“萬人”的北伐首功,郭紹有了膽量以功抵過。而且他已經稟奏前線的情況,為了“防止全軍覆沒”臨機決斷退兵,到時候最多說他誤判戰機、有瀆職之嫌,至少不是難以饒恕的大罪……會被怎麼處罰,也是有經驗可循;前年淮南之戰,李谷先鋒就是從壽州城撤軍回到正陽。結果皇帝大怒,斥責他誤判戰機,但並沒拿李谷怎麼樣;而這回郭紹立了這麼大的戰功,“誤判一下戰機”也不會有啥事。
眼下郭紹便是準備先實現自己的第一步設想,迂迴與柴榮的旨意周旋。正面衝突是找死,大周朝沒人有實力和威望和柴榮正面鬥。
……郭紹抬頭看向南方,手摸到了腰間那人親手刺繡的腰飾,心道:皇后諄諄叮囑的話,時刻不敢忘;但我只能這麼做了,實在沒有別的辦法。
皇后肯定也希望他用這種妥善的辦法,她無數次信任郭紹能把事兒辦好。這次也不會例外吧?郭紹覺得自己所作所為能讓她滿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