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9部分,十國千嬌,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霸州議事。
他先單獨見了宰相李谷,叫李谷近期便南下排程物資,先從陸路運輸補充各城儲糧;等河流的冰一融化便水運糧草、建築材料北上。
及至大堂,一副大圖已經懸掛在上側的木架上。
眾人行臣禮後,樞密院副使魏仁浦便走到木架前,用手指著圖上簡單的線條:一個近似向左偏倒的“丫”字形。
“這是桑乾河,東邊是溫榆河。”魏仁浦開門見山,徑直說道,又拿毛筆在“丫”字中間靠、靠左邊分支的地方,畫了一圈,“幽州城,大致在此處,城南靠桑乾河,護城河水也引此河之水。”
大夥兒聚精會神地瞧著,那圖倒是好懂。郭紹也不動聲色地等魏仁浦闡述前營軍府的方略。
魏仁浦揮灑自如,拿手指著那“丫”字,“開春河流一封凍,便在此地築三城!三城分列兩河之間,西為‘翼城’,中為‘宣仁城’,東為‘衛城’。
只待三城建成,河北戰場則形成河網之間的兩道平衡防線,北線涿、固(安)、翼、宣、衛五城,南線易、雄、霸、新、津五城。
北線以‘宣仁城’為進攻幽州大本營(位於丫字形河流中間),大軍從宣仁城出發,沿桑乾河北岸西進,至抵幽州城下,兵道兩道暢行。餘者四城,為策應庇護北線兩道和兩翼。
南線五城,保衛河流水運,形成攻防縱深。使大軍進可攻,退可守,有厚實的迴旋餘地。”
郭紹回顧左右,眾人沒人吭聲。李處耘等大將情知此略出自郭紹之手,不會輕易反對,不過如此幹法,耗費幾何就難以估算了……郭紹是皇帝,他拿得出來錢,武將們便一點意見都沒有。
魏仁浦等了一會兒,便又說道:“既然如此……禁軍騎兵精銳駐紮‘宣仁城’建址北面,並在桑乾河、溫渝河上建立浮橋通道,設立步軍營防守。
在遼國大軍南下之前,加緊建城。依舊照新、津二城的法子,先築軍事工事、外圍諸堡,一月內可成;先站住腳跟,然後才建造城池城牆。
南線諸城土堡拆除,鄉軍主力北移至北線築堡防守。
遼軍主力南下之前,步軍各部、鄉軍各部退至南線休整,騎兵主力駐紮北線。”
魏仁浦說罷向上位拱手一拜,郭紹點頭道:“魏副使所安排之略甚妥,諸位愛卿明白了?”
眾人紛紛拜道:“臣等謹遵陛下旨意。”
郭紹見狀便起身離席,他一直保持了做武將時比較痛快的作風,說完就走人,除非有爭議,不然時間拉得太長並無意思。
人們立刻躬身喊道:“恭送陛下。”
郭紹退至簽押房,便收到了東京來的一份奏疏,提及南漢國的大食人使者到東京朝拜來了。郭紹頓時想起了大食人的優良帆船,毫不猶豫立刻親筆寫信送回東京。
如果有了上好的帆船,戰略上也許可以更多的選擇!那大食人從阿拉伯那麼遠的地方,也能航海到東亞;那麼,同樣的帆船在渤海附近近海航行,豈不是十分輕鬆?
第七百零八章 春的訊息
東京一片慶賀,河北捷報到處都在議論。
官方下詔公示的內容是,周遼大軍在涿州附近大規模決戰,周軍獲勝,擊敗遼軍!遼軍退至幽州,無力再戰,殘兵敗將北遁。
這個說法略有誇張,但勉強屬實,遼軍主力在涿州確實敗退了。周軍以步兵為主,沒有形成殲滅戰。
主要原因還是沒法解釋真正的戰略勝利,若是描述“周軍守住了防線,讓遼軍無機可乘,對峙多日後,遼軍因後勤糧草壓力撤退至草原”也不帶勁!
而且此戰的意義遠不止讓遼軍主動撤退那麼簡單,於是真相也只有郭紹那圈子的人明白。
……春風融化了冰雪,汴水兩岸的柳枝已經發芽。河北的捷報,如同春季的訊息一樣在東京飄拂。
此時,幾個綢布包頭的大食人正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景色。
而行人和百姓也稀奇地看著他們。據說,唐朝的洛陽等地有很多色目人來往,生意往來不絕;但唐朝滅亡後這麼多年,在中原已經很少見色目人了,偶有吐蕃、党項、契丹等族的人出現,可模樣並不像色目人的面目那般差距巨大。
一行大食人的首領是帥蠻,一個個子高高三十多歲的大食男人,毛髮濃密,一嘴都是捲曲的鬍鬚;他的名字意思和帥沒關係,發音有點像“沙兒”這樣開頭,說快了音譯就彷彿帥蠻。他的臉上掩不住的驚歎之色。
一路從興王府走來,在各處大城的驛館落腳時,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