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部分,十國千嬌,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西面交通支線樞紐,定然駐了軍的,老人家住在唐倉鎮,知道有多少駐軍麼?”
羅老頭尋思了片刻,說道:“有一千人,或許八百?老兒知道唐倉鎮駐了不少蜀軍!別的地方也有,除了鳳州城和威武城有很多士卒,黃花谷有座軍寨,上個月我和同鄉走蜀道販貨,親眼所見錯不了。威武城前面也有好幾座軍寨,有多少人馬卻不太清楚。老兒知道的事,一定全部告訴將軍。”
郭紹又好言道:“老人家,你看行不行……我派幾個人再跟你回去,到唐倉鎮做點買賣,你就說是合夥販貨的買賣人,照看一下,如何?”說罷又轉頭看羅彥環。羅彥環會意,微微點了一下頭。
郭紹又加了一句:“作為回報,我每月支付你們家一千銅錢,由隨行販貨的人按時給你。”
羅老頭想了想:“成!老兒一個人擔著就是。”
郭紹又用手掌摩挲著圖紙上的蜀道線條,食指在左側唐倉鎮位置敲了兩下,不禁又開口道:“蜀道東側,有個馬嶺寨?馬嶺寨那邊有幾條路和蜀道幹線會合?”
羅老頭皺眉道:“那邊老兒沒去過,通常出秦嶺不走西側山谷道路,就走陳倉道。不過倒是知道一點,白澗那兒有一條路叫斜谷,東邊的道路似乎是去馬嶺寨的。”
“白澗?在何處?”郭紹忙問。
羅老頭不識字,自然不會讓他看圖指地方,只得用話來說:“白澗就在斜谷出口的北邊不遠……在陳倉道(蜀道)上,離鳳州有三十里罷。”
郭紹雖然能猜到他所說的方向,但還是仔細詢問:“離鳳州三十里,是在鳳州北邊的陳倉道上?”
“是哈。”羅老頭毫不猶豫地點頭。
郭紹忙在圖上又量了一下,新增一個地方:白澗。並在白澗下面一點位置估摸著畫一條線,寫“斜谷”。
問得差不多了,從老頭嘴裡再也得不到有用的東西,郭紹便讓他離開。接著郭紹屏退不相干的人,留下左攸、京娘和幾個武將,說道:“這半個多月咱們把鳳州北面的地形道路也差不到摸清了,諸位有何說法?”
李處耘道:“從散關到鳳州,中間是秦嶺,陳倉道(蜀道)最近、路最好走。蜀軍應該是以阻塞關卡層層設防陳倉道為重;然後在左右兩翼以唐倉鎮、馬嶺寨控制側翼,控扼那些蜿蜒複雜的小路。”
郭紹話不多,只是點點頭一句話:“李將軍有大局觀,非常有道理。”
羅彥環急忙搶著說:“郭都使應重視黃花谷此地。此地名不見經傳,但從西側唐倉鎮的幾條路都在這個地方出口。”
郭紹同樣誇讚:“羅將軍善於洞察細微之處。”
大夥兒在散關繼續逗留了好幾天,終於等到了京孃的隨從返回。她們卻比羅彥環遲了七八天。
一行四人,兩個女道是京孃的隨從,還有兩個光頭尼姑。她們都揹著一種木架行囊,木架向上支出形成一道遮蔽的桐油布,可以遮太陽和小雨,倒是省出打傘的手來。
這些婦人直接走的陳倉大路,路過散關徑直就碰到郭紹京娘等人了。
郭紹照樣親自接見,兩個女道,一個黑壯粗婦、另一個三十出頭臉上又點雀斑的婦人,郭紹都認識,一路從中原過來的京娘隨從;另外兩個光頭尼姑卻是沒見過,一箇中年人一個好像才十幾歲,長得都很瘦小。
寒暄了一陣,郭紹才明白情況。女道士和帶回來的尼姑在蜀道上幾乎沒被關卡滯留,尼姑有蜀國的度牒,加上是婦人,軍士一般不會為難她們。
只不過太和庵在青泥嶺,已經過鳳州、在更南面了,路比較遠,所以道姑來往逗留花費的時間比羅彥環等人還長。
隨行而來的尼姑就是青泥嶺太和庵的尼姑,主持親自派遣送行的女尼。當地人迷信覺得尼姑庵不太吉利,所以太和庵的香火一直很差,已經處於萬般節儉也無法維持生計的境地,眼看快到遣散庵尼的地步;去年京娘從蜀道上過,夜宿庵中,正好她剛從蜀國花蕊夫人那裡弄到一筆豐厚的錢財,便慷慨解囊幫助太和庵主持;佛道之間便拋棄成見,竟結下了一段友誼,實在有些稀奇。
第六十八章 玄奘西天取經
據說青泥嶺庵的主持源自峨眉山出家。但她到了秦嶺這邊遠未將佛學發揚光大,可能也有她研習佛學不精之故,不然怎會和派系不明的道家人交好?作為出身峨眉山的弟子,如今這種事簡直是大忌。
峨眉山最初道教道宮比較多,漢末、東晉時,佛教把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很快就將道教排擠。現在峨眉山的道觀仍然存在,卻與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