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太平春,精靈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光明。”
徐秀站起道:“那您是不是也該拯救一下弟子呢。”
“啪!”
徐秀拍桌子怒道:“快縣試了,您這個做先生的,教了我幾回,自己說說!”自拜師起已有兩個多月,講課的次數屈指可數,平時想抓他人也抓不到。
“啪!”
錢福嚇了一跳,隨即也拍了桌子吼道:“你個不孝徒敢跟先生拍桌子?學問是求來的,你求我啊,你求我我就教你。”
“老匹夫!你哪裡有個先生樣!”
“小赤佬!你哪裡有個學生樣!”
剛想叫門的錢福好友沈悅聽到裡面的爭吵,無奈的搖了搖頭就打道回府:這對師徒都需要請大夫好好看看,恐怕有腦疾。
……
倆人吵鬧了一會兒不由喘著粗氣大眼瞪小眼,門口的小羊則淡定的路過,繼續給可愛的小毛餵食去,他已經習慣了阿牛同錢福的爭吵,這對師徒一天不折騰渾身不自在。
錢福灌了一口涼茶示意徐秀坐下。
錢福一臉淡然的道:“夫國朝諸儒;皆朱夫子門人之支流餘裔。師承有自;排序秩然。曹端、胡居仁等人忠於實行;謹記約束,然學術之分,自古已有,歷史姑且不表,至本朝,吳與弼、陳獻章之學說主靜儒,而先生之道,則與吳陳二位迥異不同……”
短短的一分鐘以內,渾然不見了市井氣息,徐秀怔怔的看著錢福論明朝到如今的儒學概況,不由收斂心神注意傾聽,暗自讚歎:這才是大儒應有的氣質。
錢福道:“凡心之所動即可為,可為則必行也。”
徐秀調整了一下心情,向先生問道:“心作何解?”
“朱夫子《大學或問》答: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陸九淵《與曾宅之》道: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是以,心即理。”
“理又作何解?”
“理即天理,得天地生,人得之,虛靈而不昧。朱夫子《大學章句注》雲,天理即明德,窮理即明明德。”
“何為窮理?”
“格物致知。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
又道:“然事物無窮,何以盡又何以窮呢?明本心之理,不違天理。猶善。”
可見錢福對朱熹的窮理之說也是不怎麼認同的。
……
徐秀問道:“先生之道為何?”
“陸九淵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錢福停頓了一下道:“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如此,知之所思即可為,可為則必行也。”
錢福道:“概言之,隨心而動率性而為即是先生之道。”
……
一問一答時間快速流逝,對於錢福的學問,徐秀認為就是在王守仁集陸九淵學說之大乘並進一步提出自己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王學思想前的陸九淵心學的一種歷史發展必然的過渡階段,從而形成自身學說。
這並不是說錢福的學問不好,反而當得起一句當世大儒。
和王守仁比自然比不了,但要知道,只有在全面掌握傳統儒學理學方面知識的情況下,才可能形成自己的學說開宗立派,而更多的人就算全面掌握理學,也只能稱一句道學先生,這不是一個等級的。
只有精通理學及其他儒學學派,並有自己見解的,才是大儒。
有些儒學思想上的東西,徐秀瞭解的很多,比錢福更加先進,但這不是他的東西,他固然可以說出驚世駭俗的見解,卻無法形成自身的學說體系。
王守仁從早期,中期到晚期,他的學說是一脈相承的,進一步進一步進一步的凝鍊,王學到最後可以用致良知三個字概括,這是王守仁的聖人地位,他一輩子所做的學問凝結到最後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晚期也被王聖人凝結進了致良知。
這一點,是徐秀不可能做到的,畢竟就算閱讀量再大,也不是一個真正偉大的哲學家。形不成自己的東西,也沒那個記憶去一字不差的複述出來。而這時代若沒有龐大的儒學知識及對自身學說的融會貫通,是擋不住別人的質疑的,成為笑柄。
…………
“啪!”
徐秀深深的吸了一口,強迫自己不要發怒,畢竟錢福已經說了很多了,卻還是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
表情嚴肅的道:“先生,我很感激您的講學,但學生現在急需的,難道不是寫時文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