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華爾街戰爭,津鴻一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次貸可能帶來災害的危險訊號無處不有,俯拾皆是。為什麼華爾街的CEO們看不到呢?導致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一方面是華爾街的貪婪,另一方面是沒有健全的制度制衡。就像沒有制度約束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一樣;沒有法律和制度約束的貪婪,必然造成不顧後果的掠奪。當華爾街的貪婪和制度的缺失這對兄弟走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能量,那是足以造成一個世紀金融風暴的巨大破壞力。
沃倫?貝尼斯的說法有他一定的道理,那應是對那些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道德的CEO而言的。在CEO決策不受結果好壞影響的華爾街,像柯瓦希維奇這樣有良知的CEO應該是不多的,而像巴菲特那樣道德高尚的CEO更是鳳毛麟角。
因而,我們不能依靠CEO個人的品德好壞來決定一個公司的命運,必須建立一套法規來約束上市公司CEO的行為。就像對醫生和其他的專業人員一樣,必須有規範他們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標準和條例。醫生沒有醫德或違反操作程式,把病人醫死了,他們要接受吊銷執照、永世不得行醫的懲罰。為什麼上市公司的CEO卻不必為他們的無德無行負責呢?如果他們的決策和行為違反了規範和條例,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害,那麼他們也理應當像醫生一樣,接受“吊銷執照、永世不得經商”的懲罰。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章:海嘯襲來(1)
華爾街金融大風暴引發的海嘯不光是一個災難,它更是一個催人反思的苦難。
而當海嘯潮水退去的那一天,更多的人會聚集在華爾街這個苦難發生地,用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悟。
我們要用理性的思考編織出一條紐帶,用所有在這場金融大海嘯中的集體記憶,築成一個人類共有的思想紀念碑。
第一節 華爾街的終結
“華爾街是一個抽象概念”,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說過。
現實世界的華爾街已經換上了新住戶,使得它的象徵意義減弱成了遙遠的回聲。
隨著高盛、摩根士丹利的轉型,華爾街走向終結。
多少年來,讓人為之憧憬的華爾街已經不存在了,倒掉的華爾街終結了很多精英的職業夢想。
現在,華爾街的最後一批巨頭也正在放棄曾給華爾街罩上光環的銀行業務模式。
曾經成就夢想的天堂
現實中的華爾街依然還存在。
沿著公寓、健身俱樂部、餐館、蒂芙尼珠寶店、博物館與果汁攤走過去,就到了傳說中的華爾街。華爾街其實就是一條普普通通的瀝青路,沿路的幾家店鋪與普通的街道沒有什麼區別。
但在經濟金融人士的心目中,這裡曾經是成就夢想的天堂,正如好萊塢是電影明星的夢工廠和聖地一樣。
百年一遇的美國金融危機是一場噩夢,對在華爾街工作的人來說,這是一場劫難,大量的裁員使他們首當其衝地受到了傷害。
離開的人暗自神傷,留下的人惴惴不安,甚至有人說,現在每天去華爾街上班就像是參加葬禮。
只有街角那隻銅牛默默地站在那裡,不會苦惱。很多中國遊客都騎過這隻牛。
在這條街的另一頭,紐約證券交易所仍在營業,路上滿是防止機動車入內的路障。
華爾街23號,這個金融界曾經最財雄勢大的地方,系摩根財團的所在地。
當摩根與大通合併搬離華爾街時,這幢建築成了店面。
華爾街63號的一層已經成了一家寶馬汽車經銷商的所在地。
華爾街37號以前的銀行大廳去年也搖身變成了蒂芙尼珠寶店。出售昂貴首飾的蒂芙尼非常適合現如今的華爾街。雖然美國人和金融家現在無心買鑽石了,但荷包鼓鼓的外國人仍然趨之若鶩,而華爾街正好擠滿了外國人。這些人不是投資者,而是遊客。
眾多遊客被推薦的參觀地點是美國金融博物館。
2008年1月,該博物館遷到了華爾街48號——也就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1784年創立的紐約銀行曾經的總部所在地。
博物館門口的一個標牌上寫道:今天來參觀,將來保護你的金融前途。還有一張寫著巴菲特名言的招貼:“記住,股市只是狂躁的抑鬱症患者。”
隨著交易員們人去樓空,這條街道失去了激情的根基,開始變得讓人絕望與死寂。
華爾街的經濟頹勢還影響了金融業人士的婚姻狀況。紐約一名負責離婚事務的律師說,目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