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點評李小龍,上網找工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流傳甚廣,至今仍是徒手搏擊中的重要內容。

葉問出生於1893年,廣東佛山桑園大族葉家人,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輕時赴香港求學,並跟隨“詠春拳王”梁贊的大弟子陳華順學習詠春拳。一直以來,詠春拳都是以私下傳授的形式代代相傳,但是受香港濃郁的商業氛圍影響,詠春拳也逐漸轉為公開授徒,其影響力也隨之擴大。

李小龍拜師的經過也頗具戲劇性。拜師當天,李小龍隨張卓慶來到位於九龍油麻地利達街的詠春拳館,當時的李小龍眼戴墨鏡、舉止輕佻,對館內眾人不理不睬。來到館內,李小龍看見一個老人端坐在蒲團上,老人身材精瘦、面容溫和,雙目炯炯有神的打量著自己。在老人的審視下,李小龍頓時收起了平日裡那股子狂傲不羈之氣,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突然間,老人起身出招,對手不是李小龍,而是空氣!李小龍驚呆了,只見老人以空為敵,出拳如風,矯健的身手和凌厲的攻勢好似臨陣搏殺!

“這就是我要學的拳法!”李小龍如是想,他已徹底折服!

但是葉問不會因為徒弟的引薦和李海泉的名望就盲目收徒。金庸先生說得好:“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習武是為了維護正道、弘揚大義。千百年來,對中國的習武之人來說,選擇良才為徒是不亞於自身修煉的大事,尤其像葉問這樣的一代宗師,更不會為了面子和學費而濫收門徒。開館授徒以來,他的弟子莫不是品行端正,文武全才之人,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李小龍。按照普通的標準,劣跡斑斑的李小龍根本不符合葉問的收徒標準,但正是那一番審視,讓這位見多識廣的老人對他刮目相看。李小龍兩眼散發出來的精芒、他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勃勃英氣、還有那勻稱精幹的骨骼軀體,讓閱人無數的葉問當場就有了計較:“此子天分過人,乃是十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奇才,當可教之!”

就這樣,李小龍開始在葉問的武館學習詠春拳。當然,習武是要交學費的,李小龍怕父親反對,只好瞞著他徵得了母親何愛瑜的同意,解決了學費問題。很快,兒子的秘密就被李海泉發現了。木已成舟,李海泉不但沒有戳穿和阻止李小龍,還私下拜會葉問,希望他能好好管教兒子。

就像其他學校一樣,身為館長的葉問自然不可能親自去教一個剛剛入門的弟子,而是把李小龍交給了大弟子黃淳梁。黃淳梁對李小龍的第一印象也不怎麼好,但是身為大師兄,他還是恪盡職守地安排李小龍進行最基礎的打沙包練習。李小龍對此很不理解,覺得這些動作根本不是葉問打過的那套拳法,一段時間下來,學習的熱情就開始減退,再加上經常要去拍戲,所以練功進行得斷斷續續。

幾個月後,李小龍想試試自己的功夫究竟如何,便約了好友小麒麟和張卓慶、楚原等師兄前往九龍街頭向那些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的“小阿飛”們挑戰。混戰之後,李小龍驚奇的發現,自己的拳頭變硬了,出拳變快了,步伐也比以前紮實了很多,比自己學習詠春拳時間長的張卓慶更是三兩下就把幾個不可一世的混混打翻在地。事實勝於雄辯,李小龍決定認真學習詠春拳。

四、從小霸王到一名真正的武者(2)

據張卓慶回憶,那次打架之後,李小龍習武比任何人都要認真,把基本功練得異常紮實,眾師兄們也逐漸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大師兄黃淳梁曾直截了當的對他說,我們練拳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打倒對手。這句話與李小龍習武的目的如出一轍。在李小龍的兄弟李忠琛、李振輝看來,那段時間的李小龍,練武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為了學好詠春拳中最重要的粘手功夫,李小龍在家中設了一座木椿,每天對著木椿擊打不停;為了鍛鍊體能,李小龍用沙包和石塊來代替健身器械,不論幹什麼都喜歡拿著啞鈴練習,甚至在吃飯時也會用拳頭擊打板凳,以鍛鍊拳頭的硬度。

“人只有處在適合的環境中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這句話在李小龍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在家中,李小龍是個不折不扣的頑童;在學校,他又是個地地道道的小霸王;唯獨在練功時,李小龍就像變了一個人,恰如專注時的櫻木花道,執著得可愛。

學習詠春拳期間,李小龍與武館的師兄們相處得非常融洽,每個人都是勤加練習、相互切磋,拳法突飛猛進。起初,李小龍的拳法是由大師兄黃淳梁傳授,到後來,就由葉問親自點撥。葉問的傳授有個特別之處,那就是重視對弟子的啟發,主張讓弟子們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改進,這也正是葉問一眼看中李小龍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看到了李小龍過人的悟性。

後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