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點評李小龍,上網找工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海泉覺得日本不敢貿然向英國宣戰,便於1941年2月底帶著劇團和全家人返回香港。回到香港後,李海泉才發覺日軍對香港已是志在必得,香港看似太平,實則危在旦夕。但李海泉已無退路,只能靠繼續演出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
一、不務正業的小童星(2)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同一天,日軍飛機對香港實施了瘋狂的轟炸。1941年12月25日無疑是香港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聖誕節,駐港三軍司令莫德比向港督楊慕琦提出投降建議。當晚7時,楊慕琦親自前往九龍半島的日軍指揮部,向日軍無條件投降,近萬名士兵成為日軍俘虜。英軍投降的訊息傳開後,香港居民紛紛逃往澳門、臺灣等地避難,茅盾、何香凝、柳亞子及其他從全國各地流亡而來的上千名學者、科學家、文藝界人士也在國共兩黨和地下游擊隊的掩護下分批撤離,香港人口從160餘萬銳減至60萬,市面一片蕭條。
此時,李海泉想到了中國古人的一句話“國強則走,國破則留”,毅然決定留在香港。淪陷期間,李海泉靠著自己在粵劇界的名氣和勤奮的演出,使得全家人依舊過著相對安寧富足的生活。不過戰亂的大環境還是對童年的李小龍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有一次李小龍站在屋頂,正好有一架日本飛機飛過,年幼的李小龍竟然對著飛機大聲叫罵,周圍的人無不震駭莫名。這,也許就是李小龍民族意識的最早萌芽。
李小龍從小就是一個十分另類的孩子,時而瘋玩一整天,把家裡鬧得雞犬不寧,時而幾個小時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時而突然消失,除非他自己回來,否則誰都找不到他。李小龍天生近視,但這絲毫不妨礙其頑劣本色,從家人到僕人,全家上下幾乎都被他捉弄過。玩得興起時,李小龍經常忘記戴眼鏡,不管是一頭撞在玻璃門上還是摔跤骨折,這個調皮的孩子從來沒有哭喊叫疼過一聲。當然,天不怕地不怕的李小龍也有害怕的東西,那就是蟑螂和老鼠。為了克服恐懼心理,李小龍竟然把蟑螂一隻只捉起來,然後用線串成一串,專門拿去套女孩子的脖子,經常把周圍的女孩子們嚇得大哭。
李小龍雖然頑皮,但本性卻十分善良,有一次,正在窗邊發呆的李小龍突然光著腳衝出屋子,家裡人大驚失色,以為他又要玩什麼新花樣,卻看見年幼的李小龍正牽著一個盲人在穿馬路。事後,李小龍對家人說,我看到路上有那麼多人,卻沒人願意幫他一把,所以才跑出去幫他。
為了約束李小龍頑劣的性格,李海泉在李小龍6歲時就把他送進了德信書院小學部唸書。李小龍自幼就很聰明,但卻沒有像大哥李忠琛那樣把聰明用在學業上,而是迷上了連環畫和故事書,尤其愛看武俠小說,對學校裡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學習方式十分反感,從來不肯在讀書上下功夫,只對國文、歷史、美術等少數科目有興趣,對數學等理科深惡痛絕,學業幾乎荒廢,經過多次轉學後才勉強讀完初中。
少年李小龍習慣於獨來獨往,我行我素的性格使得他幾乎沒有什麼朋友,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誰也不知道他接下來會做什麼。在眾人眼中,李小龍就是一個孤僻怪異的孩子。
天才總是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展露光芒,這句話正適合用在少年李小龍的身上。李小龍的血液中流淌著的是祖父的武功因子和父親的演藝天分,只有在熒光燈下,只有在鏡頭前,這個奇特的少年才會把身上的潛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個有著敏銳直覺的藝術家,當時,伴隨著電影的興起,傳統粵劇的市場進一步被壓縮,正如當年離開香港前往美國一樣,這一次,李海泉又決定在電影上尋找事業的突破口。憑藉著良好的藝德和人脈,李海泉一邊唱戲,一邊參與電影演出,李家的幾個孩子也因此都有了出鏡的機會。在這當中,又數李小龍出鏡最早,天分最高。
李小龍第一次在電影中露臉時還不到半歲。那時他們全家都還在美國,當地的電影公司要拍攝一部名叫《金門女》的影片,片中需要一名東方嬰兒充當活“道具”,李海泉就把自己的剛出生幾個月的兒子“推薦”給了導演,尚在襁褓之中的李小龍就這樣有了自己的銀幕處女作。
6歲時,李小龍第一次有了真正出演電影的機會。有一天,粵語黑白電影《富貴浮雲》的導演俞亮找到了李海泉,說是影片需要一名童角,李小龍的外形和年齡正好合適。那時李小龍剛剛唸書,李海泉不願拍片影響他的學業,就有些猶豫,後來考慮到只是客串出演,不會佔用太多時間,就同意讓李小龍前去一試。於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