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杏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五十五章 應答,觀相識語,二月的杏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454章 應答 事實上,此時的諸位大人看李元寧的眼神確實與之前不一樣。剛才的一番爭論,是真正讓他們體會到了王氏太后的胡攪蠻纏和巧舌如簧。 的確,對於百官和朝廷來說,民意是大如天。可王氏太后口中的“民意”顯然不是大家認定的那份民意。 在王太后的眼裡,只要是支援清和郡主第三關勝出的言論、就是民意。 可偏偏王太后這樣自私偏頗的論點,無論他們怎麼解釋,對方都有反駁他們的理由。若不是顧忌對方的身份和今日的事宜,殿中的一些朝臣都忍不住要開罵或者拂袖而走了。 真是說不清、也說不過啊! 倒是有大臣希望此時此刻,瑾成帝能夠出場,畢竟他才是東陵目前的主宰。 但瞧著到目前為止,瑾成帝都還沒有開口的意思,眾大臣就知道陛下不願意開口。 當然,眾人心裡也知道,這樣的情形、即使陛下開口了,王氏太后佔著嫡母的身份,他也會極其被動。 己方辯不過、陛下又不方便開口,眾大臣正焦急的時候,不妨王太后的這把火竟然燒到了監正大人的頭上。 一時間,眾大臣詫異的同時,又覺眼前一亮。 王氏太后的這番挑撥之言分明是引火上身啊! 這監正大人雖然年紀輕輕,但可不是個任人戳扁揉圓的主。您老言語中的挑撥和挑釁這般明顯,這不是上趕子找虐嗎? 尤其,回想福德門處、監正大人當眾懟自家祖父的那些話語,眾位大臣對於李元寧的口才還是非常自信的。 最重要的是,今日情形,王氏太后之所以能穩壓他們一頭,是因為她始終以她口中的“民意”來反駁他們。 可面對著人家監正大人,王氏太后口中的“民意”卻無半點效應。 在東陵百姓和京城百姓的心中,誰能與監正大人爭鋒? 這樣的結果就是,只要監正大人宣稱第三關嘉儀長公主勝出、或者在言語上哪怕偏向嘉儀長公主一分,只怕如今支援清和郡主的百姓們便會立時倒戈相向。 至於監正大人有沒有可能會偏向王氏太后,很多人倒是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一來是代表著袁家的監正大人不可能與出生於先鎮國公的王太后有什麼交往;二來是白家是堅定的皇黨成員,自認為是白家成員的監正大人應該不會站在白家的對立面。 至於最後一點嘛,監正大人是個聰明人,聰明人就該知道如今東陵真正做主的是當今聖上。不說別的,便是因著陛下的那份禮遇和看重,監正大人也該知道如何抉擇。畢竟再換一位帝王、誰知道會是怎樣的一副形式。 被王氏當眾詢問,縱然心中腹誹不已,該回答的、李元寧還是會回答的。 且她對王玥彤口中“民意”二字也是頗多不贊同。 所謂的民意、乃是指百姓們普遍存在的思想、意願和追求。而王太后口中的民意卻只是從她自己的利益出發。 因著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王氏太后根本不管東陵百姓的利益與死活,十幾年前強行發動政變,致使東陵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也因著她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十幾年後,王氏太后依然不管不顧好不容易穩定安逸下來的東陵,企圖謀君篡位,卻不管皇權陡然交替之下的東陵百姓,會遭遇怎樣的波動與災難。 這樣的人,李元寧自是無甚好感。 誠然,你王氏太后之所以這樣做,是有什麼不得已的原因和委屈。可冤有頭債有主,誰傷了你,你就該去找誰,而不是波及旁人,尤其還要拉著整個東陵百姓跟著你受苦遭罪。 當即,李元寧清了清喉嚨,語調平緩地開口道:“對於娘娘口中民意的維護,我很贊同。畢竟民意大如天嘛!”說完,她頓了頓、抬眼看了看對面因自己的這句話而嘴角微勾的王玥彤,繼續道:“但民意也是有區別的,比如民意的深度與淺度、涉及的廣度、影響與意義,這些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與娘娘的觀點還是有區別的。” 說完,李元寧直視著對面的王玥彤,態度半分不讓。 有些人的孤傲和自負真正是刻在骨子裡的,便如此時的王氏太后,隱忍數十年,卻未有所收斂,真以為抓著“民意”二字,自己就會束手束腳、亦步亦趨? “民意的深度與淺度、涉及的廣度、影響與意義?”彷彿是看著深陷自己甕中的獵物,王玥彤眉梢微挑、眸光冰冷地掃了眼端坐上首神情自若的瑾成帝,及對面目光灼灼盯著自己的李元寧,語氣裡是憤恨中帶著譏諷的意味道:“監正大人年紀輕輕,這番言論倒真是別具一格,哀家倒是想聽聽這其中的區別與深意。” 在王玥彤看來,李元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一番言論,不外乎是因著自己的挑撥之言、想與自己劃清界限;可又因著自己口中對於民意的維護,一時想不出反駁的話語、而想出的推脫之詞。 這個丫頭,幾次三番地助那逆子不說,還多次壞了自己的好事。自己有心想給他們添點堵,不想那逆子不為所動不說,這丫頭也是個心裡有譜的。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與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