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章 臨時固型提取技術,江海潛尋,靈犀無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天上午,考古隊繼續展開提取文物的工作。工作進行到後半段,往往比前期工作要難。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在火鍋裡撈食材。一開始,哪哪都是牛肉、毛肚、肥腸,隨手一夾就有。 但這火鍋吃到後面,食材不多了,食客們要想把這鍋裡撈乾淨,就得拿著勺子、漏勺,在鍋底劃來劃去,撈來撈去…… 考古隊現在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要知道,如果收尾工作做得不夠細,保不齊還有“漏網之魚”,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所以,儘管他們查詢的速度變慢,雙手摸索好一陣可能收穫寥寥,也只能耐著性子去探去找。 轉眼到了收官這一日。憑經驗,郭超仁往距離沉船兩米遠的地方探了過去,不久就摸到了一個類似於桅杆的木質物件。 郭超仁不敢輕舉妄動,出水之後立刻把這事彙報給王逸少。 王逸少整理材料後,臨時召開一個短會。在會上,王逸少說,這個桅杆是主桅上斷裂的一截,作為有機物質它埋在泥土裡已經十分脆弱,一般的文物提取方式,恐怕會對它造成損傷。 所以,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採用臨時固型提取技術。這項技術,是浙大的一項研究成果,目前已有一些考古機構進行了採買。上海水下考古研究所,也在其列,但買來之後他們還沒用過。 最後,王逸少說:“藜蘆醛容易結晶,我們必須對雙層水下密封保溫瓶進行檢查。本來想給大家放個國慶假,沒辦法,只能延後一兩天。” 參會的人員,有些聽說過這種技術,有的還是第一次聽說,比如童嫿。 散會後,童嫿跟著王逸少、郭超仁前往往工作間,想要一睹為快。 郭超仁也沒少跟她講解,臨時固型提取技術的獨到之處。 原來,十餘年來,在國外就有一些提取脆弱文物的技術,但這種技術無法做到對脆弱文物的“原狀提取”,勢必會丟掉最珍貴的原始資訊。 後來,浙大的研發團隊,受到了田野考古的啟發,開始以“原狀提取”“可逆”為目標,尋找一種類似於環十二烷、薄荷醇的材料。 在田野考古中,為了給脆弱文物定型,考古隊會使用環十二烷、薄荷醇來對文物加固。 一個案例是用環十二烷固定了蜥蜴的骨骼化石,另一個案例則是用薄荷醇提取了秦俑坑出土彩繪遺蹟。 直接搬用這兩種材料,並不可行,因為材料密度比海水小,它們不能很好地應用於水下。 在2018年前後,浙大考古學院實驗室,便著手去尋找適用於水下提取的材料。經過好幾年的研究和實驗室環境應用的驗證,他們終於找到了最適合進行水下脆弱文物提取的材料——藜蘆醛。 2023年,浙大考古學院利用藜蘆醛進行了實驗。他們在福建漳州聖盃嶼元代沉船遺址,成功提取了一根長達30米的竹篾。 實驗成功,意味著藜蘆醛這種可揮發、可醇溶的材料,非常適合作為水下臨時固型材料。 在世界範圍內,臨時固型提取技術的運用,還是第一例。 從櫃子裡小心拿出一瓶藜蘆醛,王逸少繼續介紹:“藜蘆醛在使用之前,必須處於熔融狀態,它很容易結晶。” “所以,用來裝藜蘆醛的容器,必須是這種雙層的水下密封保溫瓶?”童嫿問。 “對,要絕對的密封,絕對的保溫,不然,一旦溫度降下去的話,藜蘆醛就會結晶,也就沒法在水下使用了。” “具體怎麼樣呢?”童嫿好奇。 “簡單說,就是先用沙袋打一個圍堰,再在那上面蓋一層透明的亞克力板,蓋好以後把四周給它壓實了,然後把藜蘆醛從保溫瓶裡倒進去,嗯,透過一個特製的漏斗。 “差不多十幾分鍾後,藜蘆醛就結晶了。潛水時間也差不多了,考古隊員必須上岸。提取結晶後的文物,要等到下一組隊員去完成。 “這一組隊員,要把加固完的文物整體放到一個PPC管裡面,外面還要行了二次的打包。打包之後,再使用自然繃帶給它裹緊。最後套在網兜裡,兜一兜拉一拉,就可以出水了。挺簡單的!” 王逸少說了一大通,愈發容光煥發。童嫿口裡說“確實挺簡單”,心裡卻想:這活兒特別考驗手速,哪怕稍微慢一點,藜蘆醛就有可能在被倒出保溫瓶的瞬間結晶,後續的活就不好乾了。 郭超仁大概也是想到了這一點,皺著眉一直沒吭聲。王逸少捕捉到他的眼神,拍拍他肩:“怎麼樣?你有沒有信心完成?” “我這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啊,”郭超仁笑,“不過我會努力的。” “努力?” “呃,盡全力。” “有操作影片的,今天你帶著隊員們多實驗幾次,務必要配合默契。”王逸少轉又看著童嫿,“我這個徒弟,表面上不太正經,其實做事很穩靠,我是信得過他的。” 童嫿忙點頭附和:“那是,那是,超仁哥總是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想到別人沒想到的,這說明他心思很細膩。” 此言非虛。就說今天吧。和他一起下水的三個人,都只想著撈沉船裡的文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