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章 省鰾,江海潛尋,靈犀無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電話接聽中,響了好一陣,對方才接起來。 “喂?” “高老師,我是梁寬。” “我知道,號碼存著呢。” 電話那頭,高盛老師很高興。師生倆互相問候了一番,梁寬才向他問起“省鰾”的技藝。 “這個麼,你就問對人了。我修復了一組嵌寶鏤金的清代傢俱,跟木匠師傅交流過。” 跟梁寬講完要點後,高盛關心起梁寬的工作來:“上次,我聽你說,在‘長江口四號’這個專案裡,也出水了一些金銀器。怎麼?你最近在做修復工作嗎?” “是的,金器還好,但有一些銀器,氧化程度有點嚴重,我還沒完全處理好。” “對了,你還是用的傳統方式來去汙還原嗎?”高盛問。 梁寬吃不準老師的意思,只能“嗯”了一聲。 為了還原銀飾的光澤,傳統的方法是以“化學腐蝕”的原理,使用硝酸鹽類的洗銀水,讓其迴歸光亮。因為洗銀水腐蝕性強,操作時要避免雙手直接接觸。 再一個方法,則是用鹽、鋁箔紙、沸水為配方,先用小鍋煮沸水,再在底部鋪鋁箔紙,再投入一定比例的鹽。這個做法,依據的是“電解反應”的原理。 如果擔心強度太大,可以把鹽換成弱鹼性的小蘇打。 這幾種方法都很好用,但有一點不足的是,因為要用到化學試劑,有可能會損害文物。 “這樣,現在還是王副所長主持工作吧?我去和王副所長說一說,我來推廣一下新的方法。這個方法,不會對銀製品造成任何損害。” 梁寬頓覺驚喜:“那太好了,高老師,你什麼時候過來?哦,王副所長,現在是所長了。” 高盛愣了一秒才笑道:“呀,那挺好的啊!這個老王,也太低調了,都不說一聲!” 又聊了幾分鐘,高盛掛了電話,去和王逸少溝通。 梁寬則把先前記在腦子裡的乾貨整理出來,再複製貼上發給郭超仁。 郭超仁的電腦微信閃了閃,他喝了口茶,點開微信,只見梁寬發過來的是很詳細的資料—— 在榫卯接合處,空隙要特別小,以便於榫頭插/入卯眼中,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具體表現為“似見亮似不見亮”,就是說榫頭插/入一半時,匠人透過卯眼,剛剛能看到榫頭的縫隙。 使鰾的時候,要有“兩口鰾”的概念。這是說,榫頭和榫眼兩邊都要抹到,而且必須趁鰾熱的時候去抹,這麼做膠才能更充分地滲進去。 使鰾的工具比較特別,不能用毛筆、刷子,而要用“鰾棍”,這是一藤條,粗細和圓珠筆頭差不多。製作“鰾棍”的時候,匠人們先用熱水泡開藤尖,再用錘把藤尖砸成毛筆頭一樣的形狀,最後再蘸魚鰾膠,往卯眼裡抹, 在不同的季節,要調出稀稠不同的魚鰾膠,總的來說,是“冬使稀,夏使稠,春秋兩季使將就”。因為冬天寒涼,鰾容易凝固,所以不能濃稠;反過來,夏天熱量不易流散,魚鰾膠就應該濃稠一些;至於春秋二季,稀稠程度要適中,以剛剛能拉出線為宜。 綜上所述,“省鰾”的技藝要點為:空隙小、兩邊抹、趁熱抹、用鰾棍、注意季節特點。 (對了,高老師還說,冷卻後凝成固體的魚鰾膠,可以儲存起來。後面再使用的時候,要先用溫水泡發,再重新熬製,也需要隔水熬三個小時。) 看完資料,郭超仁心生佩服,不由讚道:“匠人們摸索出的這一套,真是厲害。梁師兄歸納得也很好!” 那一頭,耿嶽在忙著做資料,沒聽到郭超仁說的話。郭超仁便把資料轉發給他,提醒他看。 耿嶽看完後,有一個疑問:“我能理解用毛筆、刷子會比較費膠,但為什麼被熱水泡過、砸過的藤尖,就更好用呢?” 他看過郭超仁修復瓷器,用的是很纖細的毛筆。 郭超仁脫口而出:“因為怕掉毛啊。修復瓷器的時候,我們握著瓷器的截面,操作起來很方便,就算毛筆掉了毛,也很容易處理。但是,榫卯不一樣,如果毛掉裡面了,會影響魚鰾膠的黏合性。” 耿嶽笑:“抓重點啊!重點是,被熱水泡過、砸過的藤尖,好在哪裡?” “哦,這個啊,我想想,”郭超仁敲敲腦袋,“用熱水泡過了,藤尖就會變軟,像毛筆一樣;至於說為什麼砸……” “對呀,為什麼是砸,不是剪?” “我去,你這是打破砂鍋啊!” “求真嘛!” “那我問梁師兄?”郭超仁準備打字,卻又突然剎住,“算了,實踐出真知,我自己砸一砸不就知道了?” 耿嶽也覺得不錯,二人便打定主意,要親自做一下實驗。 說起梁寬和他的高老師,耿嶽有些好奇:“我在網上查了資料,這位高老師,不是一直在江寧大學工作嗎?她怎麼會是梁寬的老師?” 梁寬比郭超仁大兩屆,他們都在上海上大學。 “我們是考古系的,系裡有一些課程缺乏師資力量,就會聘請兄弟學校的專業老師,來上一門選修課。” “哦,明白了。” “之前本來有一個教授金屬修復的老師,他辭職不幹了,學校就想從江寧大學挖高老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驚!我成了女頻文主角

魚刺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