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氣密充氮脫鹽·古代航海黑科技,江海潛尋,靈犀無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漁船上,之前已設好了工作室。 王逸少、郭超仁忙著把那一串塔狀的木板放進氣密充氮脫鹽裝置中,對它進行脫鹽處理。 耿嶽對這項工作不熟悉,依然在一旁學習。 當然,學習資料倒是看了不少。他深知,剛撈出水的飽水木質文物,都需經過脫鹽處理,才能讓它適應驟變的外部環境。 之前,最簡便有效的脫鹽方式,是利用蒸餾水迴圈置換脫鹽。後來,研發機構又採用超聲波誘導來加速脫鹽進度。 現在,考古隊的裝置再次升級,用上了幾乎不需要化學試劑的氣密充氮脫鹽裝置。這種裝置的工作原理是,透過超微米氣泡裝置,使氮氣與水達到充分混合,進而形成超微米氣液混合體,以此來降低水中的溶解氧。 如此一來,不僅能有效提高文物脫鹽速率,還能利用液麵氮氣封存,來模擬深水區域超低氧或無氧的埋藏環境,將脫鹽期間鹽分、氧氣對文物的化學氧化、腐蝕程度降到最低點。 就在氣密充氮脫鹽裝置工作期間,張馳、梁寬已經從減壓艙中出來,與郭超仁聊起細節來。為了預防減壓病,原則上潛水員出水之後都要進減壓艙進行療愈。 脫鹽處理後,眾人將塔狀木板取出一看,印證了心中的猜想。 在航船中,有一種導航工具名為“牽星板”,正是這種形狀。 牽星板,由大小十二塊邊長為2-24厘米、帶刻度的烏木板,和貫穿於其中心的一條繩組成。由於上小下大,因此看上去有些像一座被壓扁的塔。 這種牽星板的出現,和“過洋牽星術”這種古代航海所用的天文導航技術有關。在茫茫無垠的大海上,除司南、指南魚、水磁浮針等導航儀器外,船員們也藉助天文學,用牽星板來進行航海定位導航。 在使用的時候,船員需要先手持牽星板,使其板面與海平面相垂直,下邊緣與海天交界線相垂直,同時保持上邊緣與所測天體相接。然後,船員再一手執繩端置於眼前進行觀測和計算。計算單位為“指”“角”,一指大致等於今天的1.9°,摺合四角。最後,當他們測量出所在地的星辰高度後,再據此計算出其地理緯度,最終憑此來測定船隻的具體航向。 總的來說,牽星板的工作原理,和現在的六分儀很接近。而這樣的導航裝置,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在元明時期已十分成熟,不得不說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堪稱當時的黑科技。 究其原因,也是現實需要。因為,在深海之中,地形水勢極為複雜,藉助天象來確定航位,確實是一大創舉。 和當今世界的科技進步一樣,一項技術的出現必有相當長的醞釀時期。 往前追溯,早在西漢時期,觀星定位的方式就十分流行了。《淮南子?齊俗訓》中便有“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的記載。 到了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發明了“復矩”這種儀器,用以測量北極星和地平面的高度。至於兩宋時期,過洋牽星術已用於遠洋航海中。到了明代,包括北辰星、織女星、布司星、水平星、北斗星、華蓋星等星座,都是船員觀測的物件。 此時此刻,脫鹽處理後的牽星板,靜靜地躺在工作桌上…… 按說,找到了一塊牽星板,足以讓考古隊興奮一陣,但聽完張馳、梁寬所講的細節,王逸少眉頭卻微微一蹙,說:“這條船,大機率不是我們要找的船隻。” 這話,換做外人可能聽不懂,但考古隊成員都瞬間明白過來。 太新了! 如果沉船的歷史在五六百年之上,牽星板很難有這樣完好無損的面貌。據此看來,沉船很有可能來自清代。 王逸少一言不發,靜坐下來檢視螢幕上傳回的攝像。從影象上看來,這艘船的船型……嗯?等等…… 王逸少瞪大了眼,揉揉眼睛後再次細看。 怎麼是兩艘船?還有“眉毛”有“眼睛”的?難道是大對漁船?但他不敢貿然下結論,他想聽聽蒲濤、李浩然的結論。 等到蒲濤、李浩然也從減壓艙中出來,說出所見所探的細節後,王逸少幾乎可以肯定,這艘沉船就是大對漁船,並不是他們要找的元明沉船,其考古價值幾乎為零。 也難怪大家很快就能認出它的形制來,這種大對漁船造型的確很特別。它由兩是由兩艘漁船拼對而成,是專為海洋捕撈而生的。組CP的這兩艘漁船,一艘撒網捕魚,稱之為“網船”;而另一艘,則被叫做“偎船”,負責帶偎起網。偎,就是“漁繩”的意思。 因為功用不同,兩艘船的船型、結構也略有差異,網船的船型稍深,甲板耕寬,後艙鱉殼較短;而偎船的後艙鱉殼比較長。 除了組CP出現這一特點之外,大對漁船還有一些特殊的裝飾:兩側船舷上繪漆綠色長眉,船頭兩側都也繪著“船眼睛”,並順次繪上紅黃綠白色圈眼各9只。 這特徵!有眉毛有眼睛的,誰認不出它! 這種大對漁船從明代開始啟用,沿用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一片沉默中,郭超仁輕咳一聲,說:“我還是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