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章 近江!近江!近江!,江海潛尋,靈犀無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6月30日,還不到十點鐘,陽光已經熾熱無比,灼灼地烤著一艘江上漁船。漁船定錨在江面上,隨渾濁的江水輕輕擺動。 經過幾番審訊,盜撈者葛俊不僅供出了盜撈同夥,還指出了沉船地點,就在崇明島北岸,位置距離江岸不遠,不到二十米。不過,沉船被掩埋得在河床之下,距離江面30米左右。至於沉船的年代,大概是元明之間,他們只在河床的泥沙裡掘出了幾枚金銀器,還沒進行下一步動作就被逮捕了。 這個訊息讓考古隊喜憂參半。 喜的是,沉船果然近在眼前,考古隊果然是犯了“燈下黑”的錯誤。憂的是,崇明島北岸是一段很難進行水下作業的江域。 上海的港口,最早是在蘇州河匯入黃浦江這個位置,後來港口又搬到了黃浦江入長江口的這一段,再後來,新修的洋山港吞土量很大,形成了一個新的深海港港口。可以說,長達232公里呈喇叭狀的長江口,為上海市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崇明島位於長江的海口,被譽為“長江的門戶”“東海瀛洲”,是長江上的泥沙衝擊形成的島嶼。從地理位置上看,剛好把長江口截為兩段,也成為上海市和江蘇南通市轄縣的交界地帶。 這些年,很多泥沙到不了長江口,導致崇明島南岸受到海浪侵蝕,而北岸則不斷前進,顯得較為狹窄且泥沙堆積嚴重。這意味著,考古隊員的探摸、打撈工作,將面臨更大的考驗。 擔心盜撈者仍不老實供述,在考古隊整裝待發之前,警方還對此人進行了測謊測驗。在VR技術的加成下,如今的測謊技術極為先進,幾無錯漏。 選定出發日期後,考古隊來到崇明島北岸,坐上漁船後,他們派出數只“鯤鵬”號無人艇,在近江領域進行探測。為穩妥起見,排查範圍定在近江10米到30米之間。 為了不被陽光曬暈過去,漁船上搭著大大的涼棚,郭超仁、任燃幾人坐在涼棚下,戴著太陽帽,在漁船四周“巡邏”,認真觀測江面情形。童嫿也屁顛屁顛地跟前跟後,不時拍攝幾張圖片,記下一些見聞。 一開始,郭超仁有些不自在,不敢再多說話,擔心被這妮子寫進稿子裡,就連張馳休息時講笑話也不介面,任燃看出這一點,不禁取笑他有偶像包袱。 童嫿也看出這一點,便正色道:“我雖然寫的是鮮活的人,但絕不會揭人隱私。你就放心吧,發稿前會給大家看稿子的。” 耿嶽則與王逸少蹲守在艙內,一瞬不瞬地看著儀器上傳回的訊號。當看到螢幕上出現凸起時,他們就會放大螢幕研究一番。 約莫在下午兩點半,王逸少打了一會兒盹。耿嶽突然發現一個凸起,但沒忍心叫王逸少,一邊自行琢磨一邊給郭超仁打電話。 郭超仁也有些睡意,但一聽到電話鈴聲就清醒過來。見是耿嶽打來的,郭超仁忙摁了拒聽鍵,火速往艙中去。 一進艙中,見耿嶽給他做了個噤聲的動作,郭超仁忙躡手躡腳走過去。 他倆對著螢幕上的凸起圖案研究起來,郭超仁認為是河床的自然凸起,耿嶽卻覺得那很可能是沉船的船板,但船的規格不大。 說完,耿嶽又搖搖頭:“超仁哥經驗豐富,我可能判斷錯了。” 郭超仁擺擺手:“那可不一定,如果一個人的判斷就是真相了,那還要團隊幹什麼?” 耿嶽被這富有激勵性的話語振奮了,便大膽說出他的理由:“如果是河床的自然凸起,這裡應該不只一處凸起。可左右十幾米的範圍內,只有這一個凸起。” 言之有理,郭超仁捏緊拳頭,又緊張又興奮,他掃了王逸少一眼,低聲說:“等隊長醒了,我們開個討論會。” 討論會上,十餘位成員激烈辯論,達成共識,這裡很有可能就是沉船疑點。 這麼一想,每個人心裡都鬆了一口氣,王逸少激動地搓搓手:“我們先去崇明島住下,明天看情況行動。” 此時已是下午六點,自然是不能馬上下水,留待明日也不遲。 郭超仁笑了笑:“那今晚多看看風景,這裡農業區很大。” 這話聽得任燃翻了個白眼。你以為他關心農業區?NO!NO!NO!他關心的是,島上大量的農作物。上海市1/3的農業耕地就在這裡。 作為我國第一沙島,全國第三大島嶼,崇明島足有1269平方公里大的面積,常住人口也有82萬人左右。當然,在城市擴張的大背景下,不少年輕人都不安於此,早早地流入中心城區了。 老人們對島上的生活,卻是很留戀的。要知道,長江泥沙孕育了這座島嶼,也帶來了肥沃的土壤,適合很多農作物的生長。按季節來說,這時小麥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 一行人在崇明島上住下。如郭超仁所願,考古隊租住了一幢村民的公寓。公寓坐落於田埂邊上,此時映入眼簾的金黃麥田,沁出怡人的芬芳。 那是一種能讓人睡得更香甜的芬芳。 一大早起來,考古隊吃上了新碾的麵粉做的麵疙瘩,一個個元氣滿滿,郭超仁撈著麵疙瘩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