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章 高岸為谷,青氓,董政,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東雲的認知結構:“世人所謂的通識常理,其本質不一定正確。人一旦選擇堅信某種觀念,就必將排斥另外一些觀點,這是信念帶給人的認知屏障,不突破它,就無法到達真知。不僅是人,任何一個族群、國家有了文化信念,就會逐漸對固有認知抱有過度的信心,如長時間不去幹預矯正,它會發展到自我閉塞、黨同伐異的境地。經驗越豐富、文化越深厚、歷史越悠久,就越容易對新生或外來事物產生認知屏障。由於任何事物的認知都是有極限的,因此固有認知越多,對未知領域的包容性就越差,越不可能達到真知全知。”
這一席話既深刻又尖銳,樂東雲聽得既動心又刺耳,葉聞道看出他的思想顧忌,進而說:“就拿樂兄弟來說,這些年你四處尋父蹤跡,走南闖北,眼界不可謂小,但你對國域的認知似只停留在上古華夏‘九州五服’的矇昧階段,那天山以西的世界,條支海、西大食海或更加遙遠的地域呢,又有多少了解?”
樂東雲出道以來,北抵河間,南達五嶺,十年裡駕馬踏遍了大半中國,自以為紀遊無數,但聽到這裡,不免有些頹喪,低聲道:“自然不太瞭解。自安史之亂後,河西之地盡歸吐蕃、黨羌掌控,西域的訊息再難流入玉門關內,條支海偶有聽人說起,算來還是玄宗年間的舊聞了,至於西大食海則聞所未聞。這些年我都是在國內尋找父親的蹤跡,至於異國番邦,並未踏足,各地的風土人情就更不知曉了。”
“是啊,你把境外稱為‘異國番邦’,在稱呼上就區別了主從,判分了高下,這觀念與李家的兩位公子、項在恩等視我雪嶺三派為‘戎狄’是相當的。”葉聞道一臉苦笑:“要想‘華夷五服’的思想出自千年以前,如此樸素的觀念,居然沿用至今,並在民眾心中仍有如此高的生命力,這在葉某看來不可思議。無論是你們對本土文化過度自信也好,或者受地理、戰爭等條件限制也罷,這說明漢家已經在主觀上排斥其它文化,甚至對外來文化、未知世界放棄了探知。家師稱這種狀態為文化的自我保持或自我封閉,也就意味著漢家文化將長時間處在飽和狀態,難以從其它文化中汲取營養。果真如此,即便將河西走廊劃歸大宋,西方思想怕也難在貴國立足。”
樂東雲見他褒貶本國,心生不滿,正色道:“人種地域都有差異,文化自然也分高低。哪有捨本逐末,群起效尤的道理?何況文化必須根植本土,那些標新立異的外來事物流入我國,如果國中百姓無從適應,落地不能生根,那是其自身有缺陷,不能說是我們排外了。我漢家學子向來謙卑謹慎,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後。先賢古哲留下的巨著煌煌,典籍不計其數,我們窮極一生都翻閱不完,哪有閒情去研究那些無根的外來事物?”
“這正是問題所在!”葉聞道斬釘截鐵地說,如同身在天山首峰的論壇之上,對著臺下聽眾辯述:“貴國曆史悠遠,文化深厚,自古賢哲輩出,這是他國不可比的。但也恰因前人思想沉澱過於豐富,後世學子見到那些浩如煙海的書籍時,便直觀地認為世間知識都在其中。他們關起門來日夜苦讀,學問不再發乎己心,反而求諸古人了。你們把智者形容為‘皓首窮經、博學通覽’,把學子、學者稱做‘讀書人’,多少可見,你們對書籍的執迷已經高出對真理的探知。
“——這不是獲知真理的態度。西域諸國更不會如此!大食把智者稱為‘先知’、‘烏理瑪’,是指最早認清世界本質的人;大秦稱‘憑理性做事的人’,強調的是心智與行為的統一;回紇、突厥則更重於己身對世界的直觀感受。在葉某看來,他們對認知的態度更加正確。漢家文化雖有百川之雜,如大海之深,但絕非歷久彌新,假使故步自封,長期不引入活流,勢必就成一灣無浪的死水了。
“你可知家師是怎麼想的?他認為漢家學問只在先秦,之後唯一有所成就的禪宗,本質上是外來文化衝擊和調劑的產物,算不得本土建樹。其它的學術則大抵是對先秦思想的反芻倒嚼,要知道咀嚼次數越多,食物就越沒滋味,最後就只剩下渣滓了。他還說,漢人心中的胡漢情節、道統觀念害人不淺,這使得漢家一直缺少開放包容的文化領袖,不能將學子從陳舊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來。你們不應將寶貴而有限的生命過多地消費在對前人學問的理解與註釋上,否則學子的下場就如家師絕學的名稱一般,如夏天生、秋天死的蟬蟲,永遠不可能感知到雪的存在。”
樂東雲聽到此處,心頭一動,他行走江湖多年,對天山掌門晁聊的瞭解微乎其微,只聽說他自創了一招劍術絕學,講究以最近距離刺擊對方一點,此劍為求速度,犧牲了進攻範圍,雖然攻勢狹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