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部分,四書五經合集,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勳的大臣。可大王您現在卻沒有親信的大臣了,過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現在也不知到哪裡去了。”
齊宣王說:“我應該怎樣去識別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說:“國君選擇賢才,在不得已的時候,甚至會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關係疏遠的提拔到關係親近的人之上,這能夠不謹慎嗎?因此,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後去考察他,發現他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不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後去考查他,發現他真不好,再罷免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該殺,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該殺,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該殺,然後去考查他,發現他真該殺,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人殺的他。這樣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讀解】
孟子在這裡所談論的人才選拔觀一方面來自他的先輩孔子,另一方面又加進了自己的民本主義政治思想。
在《論語。子路》篇裡,子貢曾經問孔子說:“一鄉的人都喜歡他,怎麼樣?”孔子仍然說:“還難說。不如一鄉中的好人喜歡他,壞人厭惡他。”在《衛靈公》篇裡,孔子又概括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我們不難發現,孟子在這裡對齊宣王的論述幾乎就是孔子思想的翻版而加以擴充套件。只不過,孔子是就一般人品或人才的識鑑發表看法,而孟子則是具體到為國家選拔人才,提拔幹部的問題,所以又揉進了他“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要求國君聽聽國人的意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人民群眾的意見。
從理論上說,孟子的論述的確是非常有道理的。直到今天,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也就是要聽聽“國人”的意見,而由“人大”任命政府各級幹部正是選拔任用人才聽“國人”意見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我們一直堅持的幹部考查制度也就是聽取群眾意見,“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
當然,從實踐的操作來看,我們也不能對孟子的論述作拘泥刻板的理解。因為事實上,我們不大可能就某一個人的情況而聽到“國人皆曰”,全國人民都談論他。除非他是圍棋國手、體育世界冠軍、頂尖級的電影明星或歌星一流的人物。而這一類人物多半又不一定適合做政府部門的領導人。
所以,“國人皆曰”也是相對的。我們應該把握的精神實質是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多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不過如此罷了。
………………………………………………
民悅則取之,民不悅則不取
【原文】
齊人伐燕①,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②,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⑥,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⑦而已矣。”
【註釋】
①齊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齊宣王五年),燕王噲將燕國讓給他的相國子之,國人不服氣,將軍市被和太子平進攻子之,子之反攻,殺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國內一片混亂。齊宣王趁機進攻燕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 ②五旬而舉之:據《戰國策。燕策》記載,當齊國的軍隊攻打燕國時,燕國“士卒不戰,城門不閉”,因此齊國軍隊五十天就攻進了燕國的首都,殺死了燕王噲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齊宣王認為他攻打燕國太順利,“人力不至於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佔領它就是違背天意,必有災殃。它是當時人流行的觀念。④ 武王是業:指武王滅紂。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沒有造反。⑥簞:盛飯的竹筐。食:飯。漿:米酒。 ⑦運:轉。
【譯文】
齊國人攻打燕國,大獲全勝。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佔領燕國,有人又勸我佔領它。我覺得,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們不佔領它,一定會遭到天災吧。佔領它,怎麼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