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1部分,華夏春秋,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廷等了27年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歐洲與美國的決裂,中國的崛起,以及歐洲這次在聯合國的行動,為阿根廷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舞臺。而阿根廷也把握住了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這次機會。當他們的代表第一個走上講臺的時候,就表達出了及其強烈的反美情緒,搞得會場上的氣氛緊張了起來。
跟在阿根廷代表後面上臺的是澳大利亞的代表。而與阿根廷人的態度正好相反,澳大利亞的態度也很明確,就是不支援歐洲的態度,而且還為此列舉了眾多的理由,當然,主要的還是現在聯合國經費奇缺,根本就無力承擔起這麼大規模的維和行動的壓力!
如果說阿根廷是想依靠歐洲達到自己目的的國家中的代表的話,那麼澳大利亞就代表了另外一類國家,即完全依靠美國,走的是徹底的親美路線。
在歷史上,澳大利亞與美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且最後都獲得了獨立,但是比起美國來,澳大利亞卻差了很多。
最大的差別是澳大利亞錯失了最佳的一次發展機會。以澳大利亞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內的資源,如果澳大利亞早獨立2百年的話,恐怕澳大利亞將成為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但是,澳大利亞卻沒有能夠把握住這次機會,當然這也與澳大利亞本身的歷史條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係,這也是他不可能抓住這次機會的原因。
而從現在的澳大利亞與美國的比較中也可以看出來,澳大利亞的國內地理條件也決定了澳大利亞永遠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強國。大概,到現在也沒有聽說過一個只有2000多萬人口,但是卻有8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能夠迅速強大起來的吧,畢竟這種人力上的限制,已經為澳大利亞決定了其國際地位。
同為英語,以及信奉基督的國家,澳大利亞與美國的合作有著天然的文化基礎,另外,二戰中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地位,而澳大利亞作為反攻的總出發地,也讓澳大利亞與美國有了近代史上的合作基礎。而在發展了幾十年之後,澳大利亞與美國的關係已經沖淡了其作為英聯盟國家的身份。即使,現在英國國王(伊麗沙白二世已經在2007年去世,由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繼位,為英國國王)委派的總督是澳大利亞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而他們的宗主國仍然是英國,但是這只是形勢上的,而並不具備有絲毫的實際意義。
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在美國與歐洲之中,澳大利亞選擇了美國,而這也是有經濟基礎的。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國,即使到了2008年,即使全歐洲與澳大利亞的貿易額加在一起,也沒有美國與澳大利亞的貿易多。而在美國與澳大利亞簽定了泛太平洋貿易協作區的加入條約之後,澳大利亞已經成為了僅次於加拿大與墨西哥之後,最大的加盟國。而這種經濟上的基礎,是澳大利亞一直堅持走親美路線的根基了。
澳大利亞在行動上,也一直是美國最主要的支持者。現在,當英國都決定撤出阿富汗與伊拉克了,而澳大利亞計程車兵還活躍在這兩個戰亂的國家中。而在所有的國際會議中,澳大利亞都是美國最堅定的支持者。可以看出來,澳大利亞是很難改變其親美路線,甚至是無法改變這一路線了。
當然,澳大利亞反對歐洲的言論,馬上讓那些親美國家找到了依靠,而且美國代表也鬆了口氣,至少現在他們不是獨立“作戰”了。而再看歐洲國家代表的臉色變化,恐怕今後澳大利亞都別想博得歐洲的好感了。
第三個走上演講臺的是喀麥隆的代表,非常巧合的是,前三個國家代表的是三種不同的立場。而喀麥隆代表的就是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
喀麥隆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雖然很早就獨立了出來,但是與大多數非洲國家一樣,都遭受過內戰的摧殘與折磨。所以,在對待印度內戰的問題上,喀麥隆的態度很謹慎,採取的是折中的路線,而這正是中國現在所採用的路線。
從現在的國際局勢,特別是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加強之後的國際局勢上來看,中國已經成為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榜樣,而且,隨著中國對坦尚尼亞幫助的成功,以及尚比亞從中國獲得的好處,讓以非洲國家為主的第三世界國家集團終於看到了幸福的希望。
作為法國曾經的殖民地,喀麥隆與法國的關係也很親密。但是,現在法國是歐洲一體化的火車頭,在處理歐洲問題上,法國都有點照顧不過來,特別是在大量東歐國家加入歐盟之後,法德意三國的主要對外援助力量多用到了這些鄰居加兄弟的國家身上,相應的,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