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1部分,華夏春秋,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礦,鎳礦等等。而這麼豐富的資源,至少能夠滿足日本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需要!而此時,大概日本人也在歡慶自己擺脫了資源貧窮國的帽子,正式成為了資源大國吧!
當然,光是發現了深海礦藏,這是沒有多少用處的。中國,美國,歐洲等強國早在日本之前就已經開始利用海軍測繪海底地形圖的機會,對幾乎全世界的海洋資源做了一次摸索性的探測工作,得出的結論,自然是讓三國開始瘋狂的發展海軍,因為在陸地礦產資源越來越緊張的時候,只有開採海底資源才能夠緩解資源緊缺方面的危機!而對深海資源的利用,最大的限制是技術方面的,如果開採成本不能夠降下來,以及無法在開採的同時做到保護環境,並且合理的開採出礦產資源,不要造成浪費與汙染,這些都直接制約著深海資源的開採性工作!而最早對這方面技術進行研究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國!
雖然中國有著比日本多很多的資源儲備,而且還掌握著世界上近4成的陸上資源,可以透過進口來解決國內資源緊缺的現象。但是,中國自己也知道,進口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而且依靠進口所需要承擔的風險,以及經濟上的壓力非常大。所以,早在結束了對日戰爭,即中國獲得了西太平洋上的霸權地位之後,中國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究開採深海資源方面的技術問題了。當然,中國本身的需求壓力並沒有日本大,所以在研究方面的速度自然也就慢了很多!
2015年的時候,中國在渤海上建立了一座海上礦產開發基地,採用的是浮動駁船型開採平臺,而且開採的是淺海資源。中國這麼做的意圖非常明顯,先在淺海海底礦藏的開採上積累經驗,然後再逐步走向深海開採!而渤海是中國的內海,雖然發現的那處海地礦藏區並不是很大,但是卻能夠作為一個非常理想的實驗基地,為今後的大規模開採行動做好準備。而這個實驗一直持續了20多年,直到2034年,該處礦產被開採完畢,中國才在這方面總結出了一套完善的淺海礦產資源開採方面的經驗,並且開始著重研究深海礦產資源開採的技術性問題了!
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之所以發展得比較緩慢,最主要的是將注意力放到了環保上。在開採渤海的海底資源時,中國開始了一項持續長達20年的海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誰都知道,人類在海洋上的活動,多多少少都會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活與繁衍。而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其實才是人類最為寶貴的資源。中國是最重視發展基因技術的國家,自然不會來破壞海洋這些獨特的生物群體,而是要想辦法保護它們,然後再研究它們!而在開採海底礦產資源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對海底的生物群落造成影響。所以,中國在研究海底礦產資源開採方面的速度慢了下來,就是要滿足生物學研究方面的需求!
本來,渤海內的這座海底礦產區的開採時間在5年左右,但是因為要搞生物學研究,所以開採進度防滿了許多,一直開採了19年!而生物學的研究持續到2035年,這座海上開採平臺被拆掉的時候才結束。雖然,中國在研究海底礦產開採技術方面因此而落在了日本的後面,但是中國在研究海洋生物學方面卻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並且第一個開始建立海洋生物基因庫,這為中國後來的發展,特別是建設海上牧場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換句話說,中國注重的是長遠的,可持續性的發展,而日本注重的只是眼前的利益!
日本對深礦產開採方面的技術研究,到2035年左右取得了成熟。而這個成熟,只是說的技術上的成熟,而並不是商業運做方面的成熟。對於一個急需資源的國家而言,即使初期開採的代價再高,日本都不會在意,因為在他們看來,資源才是第一位重要的東西!
2036年,日本在八丈島附近開始建設第一座深海礦產開採平臺。日本人也是使用的浮動駁船平臺,這主要是深海礦產與石油並不一樣,石油可以固定在一個地方開採,而礦產資源,特別是現在能夠開採的大部分礦產資源基本上是裸露在海底地表上的,所以需要使用移動開採技術。當然,這方面的技術最大的難題就是定位,以及保持開採平臺的穩定性!誰都知道,西太平洋地區是颱風經常光顧的地區,而在臺風到來之時,12級海況是很經常出現的,所以,怎麼保護開採平臺在臺風季節仍然能夠穩定工作,至少是能夠抵抗颱風的侵襲,這就成為了最大的技術難題!
日本人在這條路上走了很多的彎路,因為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涉及到的問題與學科非常多。當然,經過好幾年颱風的磨練,日本在損失了數座海上石油開採平臺之後,終於在慘痛的教訓中總結出了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