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劍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0頁,非正常音樂家,武劍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秦盛榮與宋雨萌還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起碼也是在音樂學院受到過系統教育的。

但此時,身邊這個高慧潔老師,彷彿讓兩人回到了大學時代。

彷彿又看到了導師敲著桌子,怒罵著自己豬腦子,幫自己改論文的樣子。

不敢說話。

而唱作人們的感覺也沒比這倆人好哪去。

怎麼一個唱作人比賽的綜藝……踏馬的突然就變成了百川獎+青歌賽?

壓力驟增。

錄製也便如此的進行著。

當然,雖然選手們有些擔憂比賽的要求是否更高,但其實還好。

無論李少傑還是高慧潔老師,對於綜藝的要求其實並不高。

只存在這麼一個底線級別的「不錯」「很棒」「可以」。

起碼,你要有一定的專業素養。

畢竟,流行音樂的作曲門檻其實很低。

流行樂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若說之前倒是還好,但從16年往後,真正傳唱起來,帶有一定熱度的流行歌曲,他們的創作者,「非科班」的作曲家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沒有受過系統訓練的作曲家大火。

很多大眾總會覺得……「非科班的作曲家更接地氣,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科班學生會被條條框框束縛,非科班學生更能發揮才華」「高手在民間」云云。

「天賦」。

「不接地氣」。

不可否認,確實有這樣的問題。

但其實這都只是「倖存者偏差」導致的認知偏差罷了。

科班與非科班的分界線,其實並非是學歷。

而是知識放在那裡,你是否去學了,你是否去用了,是否能用的好。

有時候,科班學生不努力,最後憑藉半瓶子水混圈,也會混成「非科班」,創作快餐商業音樂。

而非科班的選手,努力提升,學到了科班生的那些知識並且運用得當也不是不可能,這個時候非科班的選手,也就變成了「科班」出身。

畢竟,總是有非科班的選手在經過努力與天賦的雙重加持下,實力不比科班差,甚至作品還要讓科班的學生去研究。

但太少了。

非科班的音樂愛好者非常多,嘗試作曲的更多。

但撲街的明顯也更多。

更多的非科班作曲者的能力其實並不強,有時候恰到錢以後,很難虛心保持本心,再去進步,名氣越來越大,但作品越來越水,盲從之下,便做出了不太妙的審美引導。

有些非科班的作曲者,哪怕是知名後,也只能寫寫單旋律,這恰恰滿足的絕大多數聽眾「只聽旋律」的要求,你聲部多了反而會覺得聽的「亂」。

大眾不知道也不在乎,單旋律的寫法其實只是入門。

所以,大眾認知中所謂在民間的「高手」,其實放在行業整體來看就是入門。

審美提升與行業技術發展的速度完全不同,導致其中的鴻溝越來越大。

這也導致商業與藝術之間相性更差,甚至割裂。

還是那句話。

很多事情,大眾可以不考慮,因為大家聽音樂沒必要懂知識,大家聽音樂憑喜好。

但音樂人不能不去想。

外賣快餐簡單好吃,所以大家喜歡。

一些精良的美食麻煩,但更好吃。

不能因為大家喜歡外賣快餐,所以便將「美食」的定義放在外賣的層次。

流行音樂應該是保證簡單快捷好吃的基礎上,兼顧營養健康,並且試著將其更好吃。

而不是拿米飯滷肉包拿微波爐打一下糊弄,更不是弄些臭了的雞炸一炸糊弄人,只說「好吃就行了」或是「市場需求」等問題。

科班的選手並不少,更多的存在於其他音樂行業,像是很多編曲,和聲,這些涉及到「多聲部」線路創作的東西,就需要有紮實的曲式分析與和聲學的底子。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

很多大眾在之前也曾詬病過「中國沒有大片式的輝煌音樂」。

其實,不是沒有,甚至很猛,只是鮮為人知,畢竟,複雜的東西聽不膩,更大氣輝煌自然有,但受眾小。

而那些能寫出歌劇,交響套曲,宏偉的配樂,大氣磅礴音樂詩篇的作曲家……

幾乎清一色科班出身。

這跟流行成為了兩個極端。

而他們平時很少寫,或者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失溫II

拓人

長冬

蘇格蘭摺耳貓

我的夫君是校霸+番外

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