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門一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2章 唐太宗東巡,推背圖之大唐帝國,鹿門一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三月十五日,唐太宗率領著眾大臣東巡洛陽,當夜住宿在顯仁宮。因宮裡的侍從進獻的食物不夠精緻、不甘美而受到責罰。對此,侍中魏徵向李世民進諫:

“聖上這次到洛陽,因這裡曾是與王世充征戰之地,當地百姓曾遭受兵災,聖上這次東巡洛陽的目的,是想看看洛陽百姓是否安居樂業,同時想要對洛陽百姓施以恩惠。但事到如今,洛陽百姓非但沒得到恩惠,相反,顯仁宮的侍從因伺候不周而還受到了很多責罰。這是因為陛下不知足、過於奢侈造成的。這樣做已經違背了聖上東巡的初衷,怎麼對得起洛陽百姓對聖上的期望?過去,隋煬帝命人多多進獻美食,只要食物不豐盛,就會受到責罰。上之所好,下必投其所好!上行下效,從而導致隋朝滅亡。這些都不是道聽途說,聖上親眼所見。正是因為隋煬帝昏庸無道,才會由大唐取而代之。聖上當皇帝應當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如今聖上漸漸地跟隋煬帝學,甚至比隋煬帝做的還過分。”

李世民聽罷,大驚道:“沒有你魏徵,朕聽不到這樣的忠言。自今以後,朕必當改過自新。”

次日上午,李世民到洛陽宮,在積翠池中划船,對身邊的大臣們有感而發:

“這個洛陽宮是隋煬帝在位時建造的,他大肆徵集大量役夫,歷時多年,才建造出如此華麗的宮殿,可惜他隋文帝不能守住家業,沒有讓天下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他喜好到處遊歷,讓天下百姓備受騷擾。詩經雲:‘何草不黃?何日不行?……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就是指隋煬帝這種行為導致他眾叛親離,身死國滅,今日其宮殿盡為我有。隋朝滅亡,不僅僅是因昏君無道,也是因群臣碌碌無為。如宇文述、裴蘊這些人,身居高官,食君厚祿,受君重任,只知道諂媚君主,導致國家滅亡,殷鑑不遠,我們不能做隋煬帝那樣的君臣。”

袁天綱奏道:“隋朝滅亡,是因為隋煬帝昏庸無道,群臣都不敢說真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遇事推諉甩鍋,導致天下大亂,都不敢據實以報。因此,隋朝滅亡,隋煬帝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李世民聽罷有所感悟,說道:“朕與你們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只有如此,才能使大唐江山永固。”

數日後,李世民東巡歸來,在太極殿朝堂上,著作佐郎鄧世隆上奏章:

“臣建議將聖上所下的詔命彙編成冊,出一部《聖德論》,讓天下百姓都來研讀!”

群臣一聽到鄧世隆奏章,都議論紛紛,有的認為他這是拍聖上的馬屁;有的則認為聖上執政十二年,實現貞觀之治,彪炳千秋,應出書大力提倡宣揚聖上的功德。

李世民就對群臣們說道:“朕觀《隋煬帝文選》,文辭華麗,以為隋煬帝是堯帝和舜帝這樣的聖人,而非夏桀王與商紂王那樣的亡國之君,為什麼會這樣呢?”

魏徵進諫道:“作為帝王,應謙虛謹慎,禮賢下士,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隋煬帝自恃其有才幹,驕矜自用,故其說著堯帝和舜帝的聖人之言,而做著暴君夏桀王與商紂王的事,所以導致隋朝滅亡。”

聽了魏徵的回答後,李世民總結道:“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朕所下的詔命,有益於天下百姓的,自然會青史留名,彪炳千秋。如果不利於天下百姓的,就是彙整合冊,又有何用?隋煬帝雖然有文選發行於世,隋朝照樣滅亡了!作為君王,憂患是否推行德政,而非憂患是否出版文選釣名沽譽。”

於是,李世民在鄧世隆奏章上大筆一揮:“朕不許!”

一日,袁天綱在府中與高淑行談論到此事,袁天綱感慨道:“聖上真不愧是千古一帝,他胸懷若谷,廣開言路,歷史上沒有哪一位帝王能做到這一步的!”

高淑行好奇地問道:“聖上是前無古人,但後有來者嗎?”

袁天綱肯定地說:“後世帝王也做不到像聖上如此開明的。”

“後世的帝王是如何做的?” 高淑行好奇地問道。

袁天綱看到高淑行如此感興趣,就繼續說道:

“在一千多年後,也有一個千古一帝,史書上被稱為康熙大帝,他雖然文治武功堪比聖上,但是他可沒有像聖上那樣廣開言路、大度開明,而是大搞文字獄。”

“什麼是文字獄?” 高淑行不解地問。

“文字獄,就是因言獲罪。康熙朝有文字獄十一起,其中有一起文字獄案尤為殘酷,即《明史》案。”

“什麼是《明史》案?” 高淑行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修之風流邪神

放縱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