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門一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章 涼州賑災,推背圖之大唐帝國,鹿門一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日,涼州都督李大亮上奏:“散居在涼州地區的突厥部落有十餘萬,因天災兵禍,這些突厥人損失了大量的牛羊馬等牲畜,生活非常窮困,需要朝廷賑災。”

李世民下詔:“命涼州都督李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在磧口貯備糧食,對涼州地區的突厥人就地賑給;袁天綱為西北道轉運使,負責將含嘉倉糧食轉運到磧口。”

袁天綱領到皇命,去大興國禪寺與李婉順辭別後,馬不停蹄地帶領五名戶部官員及十餘騎飛騎前往洛陽。

兩日後,袁天綱到達洛陽,直奔洛州都督府,見到洛州都督竇軌,傳達聖上的詔命。竇軌命令從含嘉倉中計劃調撥十萬石糧食。先徵集七百輛馬車及徵調七百名役夫,裝上第一期調撥的三萬二千石糧食,派二百名府兵護送,隨袁天綱從西北驛道運往涼州。

袁天綱帶著運糧隊日夜兼程走了近一個月,終於到達涼州磧口,李大亮已在磧口(今內蒙古二連浩特)設定百餘個粥棚,放糧熬粥。嗷嗷待哺的突厥饑民紛紛湧向粥棚,來的突厥饑民絡繹不絕,相望於道。

袁天綱與李大亮每日在粥棚巡查,五日過去了,袁天綱看著這麼多突厥饑民在粥棚前排隊取粥,又眼見著第一批到達的賑災糧漸漸坐吃山空,而第二批賑災糧還在路上。袁天綱憂心忡忡地對李大亮說:“李都督,現在突厥饑民有十餘萬,每日消耗糧食一千石左右,每批轉運過來的三萬二千石糧食中,光運糧隊在路上就消耗二千石左右,剩餘的三萬石僅夠消耗一個月,真是勞民傷財啊。”

李大亮也憂慮地說:“袁郎中,本都督這段日子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如今我大唐招撫突厥饑民,只見勞力費財沒見到效益。更何況跟突厥戰爭過後,大唐百姓需要休養生息,而如今又放糧賑給,百姓不堪其苦,不如暫且停止招撫賑災吧。”

袁天綱馬上制止道:“這次需要賑災的突厥饑民十餘萬,如果停止賑災,這些突厥饑民會馬上群起叛亂,攻打涼州,到那時,朝廷又要派大軍平叛,花費的軍費開支恐怕是百倍以上。”

“袁郎中看有何良策?”李大亮問。

袁天綱思索良久,說:“今年四月,我隨李靖李衛公滅突厥還朝,李衛公向聖上上諫言:五十年後,必憂北邊。”(李靖封衛國公,故稱李衛公)

“難道李衛公預測五十年後,突厥人必反?”李大亮吃驚地問。

“李衛公所憂慮的很有道理。我這次來涼州,看到磧口到涼州都是孤立的堡壘,以往突厥人打進來,各城堡都是各自為戰,容易被突厥人各個擊破,故我建議對突厥饑民採取以工代賑之策,讓這十餘萬突厥饑民新修自磧口到涼州的烽火臺防禦體系,這樣可以抵禦將來突厥人的侵擾。”

“此主意甚好!今日本都督與你一起向聖上上奏摺,讓突厥饑民以工代賑修長城。”李大亮拍著袁天綱的左肩喊道。

次日,李大亮與袁天綱聯名上奏言道:“欲懷遠必先安近,中國如根本,四夷如枝葉,使中國疲敝來供奉四夷,有弱幹強枝的弊端。臣遠考秦、漢,近觀隋朝,向來是外事奉胡人的,都招致國內疲敝。涼州這個地方,地處沙漠,這裡的突厥部落,他們要求稱臣內附的,可以接受他們稱臣,使他們居住在塞外,作大唐的藩籬屏障。這就是施給虛惠而收穫實利的辦法。如今放糧賑災,消耗糧食巨量,只能得虛名而招致實禍,國家沒有得到利益。臣等建議採取以工代賑,讓這十餘萬突厥饑民新修自磧口到涼州的烽火臺防禦體系,可以起到抵禦外敵的功能。”

李世民看過奏摺,連連稱好!於是就同意他們的建議。

在袁天綱的提議下,李大亮下令:“自磧口到涼州,全長一千七百里,每隔十里修建一個烽火臺,共修建一百七十個左右烽火臺。每個烽火臺設一臺長,負責所分管的烽火臺修建工程,限定時間、服工役人數。並將賑災糧食及粥棚設定到各烽火臺施工地點,便於突厥饑民就地用餐;由突厥部落酋長組織各部落的突厥饑民,在烽火臺臺長的監督下,分段包乾完成烽火臺的修建工程。”

在賑災這段時間裡,李大亮、袁天綱幹起了監理的工作,每日盯著各烽火臺的修建工程質量、進度。

他們的工程質量要求是:每個烽火臺用夯土打實、夯實築成,即用當地黃土用夯打得緊固,一層一層地打,每層打到十五厘米的厚度。為了把烽火臺做得堅固耐久,就把烽火臺的牆面不做成直線的,呈下寬上窄的方柱形。烽火臺的底基為五十平米左右,底基都用石條砌築,石條高度一二米,頂寬為四米,高度十五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修之風流邪神

放縱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