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獴在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章 總算慢慢走上正規,去大明扶貧,飛獴在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發明了水稻育秧移栽技術,相對以前的直接拋灑谷種的拋秧種植技術,這已經是革命性的進步。每畝水稻需要的種子從二十斤降到五斤,成本降低四分之三,平均畝產量反而從三百斤提高到四百以上斤,提高了三分之一。

但是,這項技術對耕牛和水利設施依賴性都很強,在全國推廣很慢。

即使到了明朝晚期,像宋應星這樣的不務正業的讀書人已經在《天工開物》中詳細介紹了拋秧種植技術,盛產水稻的江南地區還是以鋤為犁,以人為役,使用傳統落後的拋秧種植技術,種植水稻。

,!

如果再看一下五百多年後的老一輩開拓北大荒時的老照片,因為當時缺少耕牛,還是以人為牛,人挽力耕。

穿越而來的朱植現在成了遼王,把之國的家底,相當於把山東全省的財政收入都拿到了小小的遼西走廊,興修水利,打造水車、農具,還為農戶們購買了耕牛。

他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想集中力量幹大事,迅速普及這一項革命技術,為今後遼東迅速實現軍糧自給打下基礎,同時用事實教育內地的移民們:遼東自有倉中粟。

但是,在遼東種水稻的風險也很大。

遼東苦寒,廣寧城雖有醫巫閭山的遮擋,溫度還是比內地低多了,如果沒有做好倒春寒的準備工作,剛剛育出的秧苗很可能隨時會被凍死,前面的努力就會付諸東流。

所以,朱植要求廣寧軍民齊動手,搭建一些簡易木棚,保護秧苗,一旦遇到倒春寒,就趕緊鋪上蘆葦、雜草,甚至是破羊皮、亂被褥。

好在一畝秧苗可以保障二十五畝水稻,需要搭建的木棚並不多。移民們在遼王的親自督促下迅速完成這一項工作。

但是,在遼東種水稻還是一個極其細緻的活,除了育秧苗外,光是整地一項,犁地、澆地、耙地等工序,都比種小麥複雜得多,好多內地百姓都不願意,還得做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利,可是利還沒個影子哩……

唉,真是狗子坐轎,不識抬舉。遼王只好每天和農民打口舌官司,和當初搞扶貧搬遷差不多。

:()去大明扶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成蛇

青河雪

我解除安裝了黃毛系統

松岡唯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