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獴在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章 遼王要造槍,去大明扶貧,飛獴在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特殊彈殼的鐵筒位,鐵筒內放入事先裝填好的彈丸和火藥,底部再留一個傳火孔,這樣擊打燧石引燃火藥池進而透過傳火孔引燃鐵筒內的火藥將彈丸推送出槍膛。打完一槍,取出鐵筒,再換裝一個鐵筒。”
“這樣一來,裝填彈藥效率大大提高,一分鐘大約可以射擊四到五次。一個十人的小旗只需要一個專門的裝彈手就行了。轟死努爾哈赤的佛郎機炮就是這個原理。”
“但是,後膛槍解決閉氣性差的問題後,又要面臨槍膛內因高溫高壓容易炸膛的問題。”
“又要彈藥威力大,又要槍體耐高壓,這是任何一種槍械研發都要面臨的矛盾,解決好了絕對是院士級的學問。哪怕在後世,發明用工程塑膠製造主戰步槍的人仍然可以入選中科院院士。”
“研製後膛槍的製作工序,就像製作大馬士革刀一樣,用後人的眼光解讀並不複雜,倉庫裡還有幾把玩具槍,後世的模具廠都會做。但是放在現在,沒有高爐,製造工藝和時間成本太高,尤其缺少熟練槍膛工藝製作的匠人。遼東等不起。”
“因此,我打算按現有鍊鐵技術,製造前膛槍。而且,前膛槍也有優點,密閉性好,射程遠,精度高。”
“對當下工匠來說,對於後膛槍的認知、製造、維修、保養都要建立在前裝槍的基礎之上,有許多新知識需要消化,許多工藝需要提高,許多材料需要提煉,許多規程需要制定,許多人材需要培養,所有的武器都必須經過實驗室和戰場的檢驗。”
“總之,前裝燧發線膛槍的研發程序可以縮短,絕對不可以跨越。至於擊發槍,只能往後放一放了……”
這次課,朱植給二人講到很晚,把燧發槍的歷史大概講清楚了,也為自己捋清了研發火器的思路。
最後,他激勵二人道:
“我們還是先訂一個小目標吧,爭取一年內製造三百支合格的前裝燧發線膛槍,還是可以對蒙古人形成區域性武器優勢。”
“我記得,在十六世紀的維也納之役,八百名西班牙火槍手就擊退了土耳其蘇萊曼大帝的十萬大軍”
“當時的火槍射程雖然只有二十多米,和大明的三眼花銃差不多,既沒有膛線,也沒有安裝刺刀。但是,近距離的巨響伴隨噴火還是嚇壞了手持圓月彎刀的土耳其人。”
“我們庫房那些鋼軌,如果有多餘的,也可以改成刺刀,加裝到前膛槍上,這樣威力更大……”
:()去大明扶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