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隼展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4章 兩個方案,晉血山河,鷹隼展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能種1季,而它1年可以種兩季!”
司馬詮再1次給驚住了:“那……那豈不是說每年用同樣的土地可以多種出1倍的糧食?”
李睿說:“1倍不止。”
司馬詮整個人都是懵的:“這麼神奇的稻種,為何朕從來沒聽人說過?若早知道交趾有這麼好的稻種,武帝早就派人去取了啊!”
李睿說:“可能是這稻種在交趾種的人也不多,沒什麼名氣,所以連武帝也不知道吧?”
在中國水稻發展史上,占城稻的引入是絕對值得大書特書的。在它進入中國之前,中國南方跟北方1樣,都是1年1熟,“湖廣熟,天下足”那是沒影的事情;而當它進入中國之後,南方1年兩熟區迅速擴大,產量成倍提升,很快便在糧食產量上壓倒了北方。以前北方擁有大量產糧區,經濟、農業中心1直都在北方,但是隨著華北平原、關中平原日益貧瘠,到了明清時期反而需要從南方運糧來供養北方1些大城市了,因為北方的糧食產量滿足不了那些大城市那巨大的需求。
對了,真正讓明清人口高速增長的也正是北方兩年3熟制和南方1年兩熟制的普遍推行和堆肥技術的日益發達,而不是什麼美洲作物。當時美洲作物的產量其實很低,玉米畝產不足百斤,紅薯、土豆畝產量近千斤,但那玩意兒百分之7十幾是水份,折回糧食,產量比種水稻還低得多,再加上種植面積有限,幾乎沒有對中國人口增長產生任何影響。明清人口能增得這麼猛,占城稻是立了大功的,沒有它,南方的1年兩熟制就不可能成為現實,就當時水稻的產量,1年1熟之下,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支撐中國人口突破兩億大關,更別提飆到34億去了。
可是,為什麼這麼優秀的稻種,為什麼1直默默無聞,直到宋代才傳入中國?難道秦漢隋唐都沒聽說過它嗎?
當然不可能,秦漢隋唐處處都透著融合和豪放,不像明清那麼閉塞,以這些朝代的皇帝對農業的重視,知道有這樣的好東西,哪怕是搶都要將它搶到手啊!而在這漫長的1千多年時間裡,中南半島1直有相當1部分疆域控制在中原王朝的手中,真有這樣的好東西,他們不會不知道的。
唯1的解釋就是,這種稻種雖然早就出現了,但因為種種原因,1直沒有大面積推廣種植,只在小範圍內得到推廣,直到宋代才大面積推廣,也因此進入了中原王朝的視線,被引入中國,迅速推廣開來。
看著這些稻種,李睿很是開心,下令重賞了這位使者。
送走了使者,司馬詮興奮地對李睿說:“大司農,趕緊召集諸位臣工商議如何將這種神奇的水稻播種下去吧!朕等不及要目睹1年收穫兩季水稻的奇蹟了!”
李睿笑笑,問:“陛下可知1畝水稻需要多少稻種?”
司馬詮說:“3到5斤吧?”
李睿說:“最保險就是5斤。使者從交趾買回1萬斛稻種,那就是6十萬斤,每畝田用5斤,那就是十2萬畝。老百姓可從來沒有跟這種稻種打過交稻,萬1管理不善,水稻失收,你知道會是什麼後果嗎?”
司馬詮問:“什麼後果?”
李睿說:“至少1個縣的老百姓會因此而餓死!”
司馬詮嚇得臉都白了:“這麼危險嗎?那大司農你為何還要花重金買這麼多回來?”
李睿說:“這就是我要教給陛下的第1個道理:機遇往往伴隨著危險,越是誘人的東西,背後隱藏的危機就越可怕,千萬不要只看到好的1面而忽略了潛藏的危機,不然會很危險的!”
司馬詮用力點頭:“朕受教了!那碰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做?”
李睿說:“有兩種辦法。”
司馬詮問:“哪兩種?”
李睿說:“每1種是將這些稻種贈送給最有經驗的老農,讓他們拿出1部分田地來種,成功了固然皆大歡喜,就算失敗了,也只是1部分田地失收,損失雖大,但並不致命,這叫分散風險。”
司馬詮說:“這主意好!那第2種方法是什麼?”
李睿說:“第2種方法就是拿出1部分軍屯來,從安南請來熟悉這種水稻的習性的農師指導屯田兵進行種植,萬1失敗了,所有損失由國家來承擔。”他笑著對司馬詮說:“1個國家承受風險的能力可比1個州、1個縣強太多了,就算有幾千戶屯田兵糧食絕收,國家也養得起!”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