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章 中牟之重(1),乾坤已定,沈處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毋恤計劃對趙氏封邑領地的邑宰進行一次考察,忽聞北地有狄人侵掠,造成邊地的馬匹糧食損失不少。

接到情報,趙毋恤迅速召集董褐、張孟談前來議事。

“邊地安寧多日,為何突發衝突?”趙毋恤皺著眉頭,百思不得其解。

“智氏在北地瘋狂擴張,狄人損失慘重,只得避其鋒芒往東北移居,靠掠奪趙氏封地的牲畜為生。”張孟談面色沉重的說道。

“豈有此理!”趙毋恤憤然起身,額頭青筋暴起,眼神狠戾,面色鐵青。說著,他右掌用力一擊,只聽“嘭”的一聲悶響,几案搖晃,物件傾倒。

“宗主息怒!”

“宗主息怒!”董褐疾步上前,低頭檢視趙毋恤的右手,擔憂不安寫在臉上。“可有受傷?”

趙毋恤半天不說話,對董褐的問候置若罔聞。好一會兒,他才輕舒一口氣,聲音仍然冷硬。“沒事,董大夫無需憂心。”

說起此次犯事的狄人部落,乃是白狄的一支。

春秋初年,許多遊牧部落活動在秦、晉、衛、邢等國的北部(大約位於今陝西北部以及山西河北的中北部。),對這些國家造成嚴重的威脅,尤其以邢國遭遇的侵襲最頻繁。

春秋首霸齊桓公因為向邢國伸出援手出兵迎戰這些戎人(彼時,他們和生活在西部、伊水洛水的戎人統一被劃稱為戎。)立下赫赫名聲。救燕、城邢、封衛三件功業拉開了齊桓公稱霸中原的序幕。

由於這些遊牧部落主要活動在北地,春秋中期開始,史書把它們單獨稱為北狄。與東夷、南蠻、西戎一道,組成華夏民族對少數民族的共同稱謂。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部落逐漸成長壯大,開始立派分支。經過分化組合,優勝劣汰,剩下白狄、赤狄、長狄幾支。

赤狄是各部落中最強大的一支,得名於其風俗——崇尚著赤衣。當年伐邢、滅衛、侵燕的就是這支部落,除此之外,他們還攻打鄭、齊等國。

晉國與他們的淵源頗深。赤狄一共有十五個姓氏,包括潞氏、甲氏、留籲、鐸辰等等。其中,潞氏又是最強大的一支。為了減輕摩擦,緩解矛盾,晉成公把女兒嫁給潞氏首領,兩國的友好關係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不曾想,潞氏權臣企圖篡位,刺殺首領並殺害夫人。晉景公大怒,發誓要為姐姐復仇。同年,派遣中軍將荀林父率兵滅潞。

潞氏被滅後,晉國乘勝追擊,赤狄的大部都被消滅。剩餘殘部遷到太行山以東一帶,已經難成氣候。

長狄,因人長得特別長大而得名,是從赤狄分出來的一支。曾攻打過齊、魯、宋、衛等國,後因齊衛聯手討伐,元氣大傷,只剩下小部分苟延殘喘。

白狄,起初並沒有單獨列為一支,只以狄國統稱。公元前656年,“驪姬之亂”爆發,太子申生被逼自殺,眾公子紛紛流亡。公子重耳先是去到蒲城,因被父親派人追殺,最後輾轉逃往狄國避難。狄國是公子重耳的母親家,很可能就是後來的白狄。

《呂相絕秦》中曾經寫道:“白狄與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婚姻也。”據此可知,白狄跟秦國同在雍州,位於陝北及洛水一帶,白狄與秦國勢同水火,與晉國的的姻親關係則由來已久。

雖然中間曾有過摩擦爭端,自魏絳提出“和戎”被晉侯採納後,晉國與白狄的關係又恢復到從前。為此,白狄大部東遷至晉北、冀中一帶。

然而,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和戎”政策的出現是因為彼時的晉國與各戎狄兵戈不斷,疲於應付,不得不採取的權宜之計。白狄是遊牧民族,最初是以畜牧業為主,與中原文化整合之後,開始發展農業、商業、手工業。

雙方雖有婚姻約束,畢竟文化習慣不同,難免有爭執摩擦。一來二去,擦槍走火,口角變成動手,最後是群體械鬥,直至刀戈劍戟上陣。

此時的白狄,主要由四個氏族組成——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進入春秋後期,四氏分別建國。仇由位於晉國北部,大約在今山西省陽泉市盂縣附近。鮮虞國、肥國、鼓國三國呈三角形分佈,位於晉國東北面,大約分別在今河北正定縣、河北石家莊市藁城區、河北省晉州。

隨著晉國卿族明爭暗鬥的白熱化,北擴東拓成為大勢所趨。無可避免的,與在此生活的狄國產生矛盾。鮮虞、肥、鼓三國結成聯盟,一致對外,共同抗晉。晉國也不甘示弱,數次派大將發兵征討。

公元前530年肥國被滅,公元前527年、521年鼓國先後兩次被滅。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王妃好忙

輕卿子衿

北風骨

葉是汐

種仙紀

草上匪

嫁值連城之暴主請立正

涵夜風

貴婦靠擺爛成了萬人迷

躲甜

魂穿名門團寵有點甜

南嬙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