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人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頁,醜皇+番外,易人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現在他生病了,而他是專門侍候皇帝的首領太監。換句話說,他得馬上和皇帝隔得遠遠的才是,不到病好,絕對不能近前!他要和皇帝隔開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們將吃飯不在一起,睡覺不在一起,就連走路也不能在一起?「我生病了。」現在,張平總算知道這句話的重要含義。「張平,不要讓朕看到你一邊說這句話一邊傻笑的蠢樣!」平武帝說完就去抓他家張大公公的手。張大公公什麼人啊,就算人家生病了,那也是絕世高手,所以人家一閃,就奔出了老遠。「皇上,奴婢病了,不能近前侍候,奴婢這就去御藥房找侍值的太醫看病。奴婢會讓柳順來侍候皇上,皇上還請保重龍體。」「張平‐‐!」遲了,張大太監已經向太醫院飛奔而去。周圍一片寂靜。除了職責在身的侍衛外,所有侍候的人全都低下了頭,就怕一個不小心惹上雷霆之怒。「擺駕御藥房!」平武帝在冷靜了約莫是個眨眼功夫後,冷冷地吐出五個字。此時言淨言大將軍正往上書房趕。到的時候,門口侍候的小太監告訴言大將軍皇上還沒到,言淨只好站在門口等。這一等,就等了整整三個時辰。到大亞皇朝150年為止,太醫院一直都設在皇宮內。大亞151年時,當時的盛凜帝採納當時太醫之首齊凜王的建議,把太醫院改建到宮外。從此太醫院開始正式統管一國醫藥政務,包括明確診費、衡量藥價、修撰醫術、購買藥草、研發藥物、培養醫士、選拔及派遣醫官等。原本只待值於皇家和貴族們的太醫也形成了正式的體系。除京城外,凡是三千人以上的城鎮必須至少設醫官一名。太醫們也開始根據所長不同,分科輪值。到得如今,大亞建國已經有270年,御藥房就成了給輪值或駐守在皇宮中的太醫們待的地方。除了御藥房以外,如果皇帝的妃子或龍子龍女比較多,太醫們也會在各宮外的班房輪值等候宣召。等到平武帝這裡,先皇的嬪妃要麼給他送進尼姑庵、要麼就給送回原籍本家贍養,他自己本身就只有一個嬪妃,還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那位,也無子女,又自持身體好,進宮侍值的太醫就都待在了御藥房。御藥房說是房,其實是個佔地相當廣闊的大院子。一進上百間的房連成一片,每個房間門外都有一個木牌,說明這房裡放的是哪些藥物或哪科的哪位醫官輪值。御藥房也有常駐的太醫在,王哲琴王太醫就是其中一位。這位王太醫現年四十有二,別看他年青,在皇宮中卻已經待了近三十年之久,硬是從小小的助手一步步爬到如今獨當一面的位置。他叔叔原本也是宮中太醫,這才把他引薦進來。可惜他叔叔命不好,因為先帝某位愛妃去世,為此殺了三個為那妃子診病的太醫,他叔叔就是其中之一。當然,這都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情,那時候他還不到二十。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叔叔的死讓他牢記住了一件事情:給皇帝的愛妃孌寵一類的人看病,不求治好但求治不死就行。千萬別像他叔叔一樣,為了治好那位妃子絞盡腦汁,最後兵行險招,反而背了過錯丟掉一條性命。「咚咚,打擾您了,王……太醫是麼?我好像病了,您給看看行不?」敲門的人確認了一下門外掛的銘牌,探頭進來問道。正在閱讀醫術的王哲琴抬起頭,聽聲音像是宮裡的侍衛,但侍衛不會到御藥房來看病,來這裡的只有皇室中人和太監宮女們。一抬頭才發現來的是名太監,奇怪他的嗓音竟無平常太監的尖細感,卻帶著點柔軟的沙啞,如今還帶著濃濃的鼻音。王太醫畢竟行醫多年,光是聽就聽出了這人不但患有風寒,以前喉嚨或聲帶可能還受過什麼傷害。「這位公公請進,請問您怎麼稱……啊,看我這眼睛!張公公?」王哲琴慶幸自己很快就注意到這名太監服飾與其他太監的不同。張平,張大總管。現在只要是這皇宮裡的人,就沒人沒聽過這個名字,也沒人不知道他是當聖身邊第一大紅人。對於這位紅人跑來讓他看病,王太醫心境還是很平靜的。他雖然和這位首領太監接觸不多,但風聞這位性子還算忠厚,對下屬也並無苛刻之事,算是比較好相處的人。甚至還有人傳聞這位張公公……有那麼點楞不拉嘰的。「張平見過王太醫。」張平拱手行禮。王哲琴連忙起身,連聲道:「不敢不敢。張公公這邊坐,聽聲音您應該是染上風寒了。」把張平請到平時看病把脈的桌子前,王太醫回頭把在後頭正在整理草藥的小徒弟喊了進來:「小云,出來一邊侍候。」「哦!來了。」很清脆的一聲,一個大約七八歲很活潑的小男孩掀簾跑了進來。「不要一天到晚毛毛躁躁地讓人笑話,還不過來見過張公公。」王太醫請張平把手腕放在脈枕上,一邊小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