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園築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五十四章 語出驚人,1979我的文藝時代,梁園築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這個年代,普通家庭想裝電話非常困難。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的通訊業發展水平相當落後,全國都是如此,

"打電話難

"的矛盾十分突出。

1980年時,我國平均每百人擁有電話不到0.5部,而同期美利堅的紐約市擁有電話595萬部、普及率為80部

百人,法國巴黎擁有電話240萬部,普及率為106部

百人。

落後的通訊業成為嚴重製約國民經濟發展的

"瓶頸

",拖慢了改革開放的腳步。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老百姓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對於家庭條件好的,哪怕多掏錢,又算什麼呢。

只是,即使燕京百姓有錢也沒用。這個年代,家中想要裝上一部固定電話,動輒就要排上一兩年時間的隊,安裝費最高達五千塊。

這可是普通打工人十年的工資啊!

當然,五千塊對姜玉樓並不算什麼。

當季正懷承諾後,沒過兩天,還真有自稱電信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找到了他。

姜玉樓將人迎到家後,臉上堆著笑容道:“同志,總算等到你了。你不知道,我家裡沒個電話真的很麻煩。”

“就是不知道這電話多久能裝好?”

電信局的工作人員態度十分友好地說道:“姜老師,我得先勘察一下線路,很有可能您這邊一時半會兒裝不上電話。”

“啊,這是為什麼?”姜玉樓問道。

“是線路的問題。”工作人員解釋了一番後,又道:“如果線路滿了,就只能等新線路,或者裝一臺“載波”電話機。”

“載波”電話機,就是附裝在別人家的線路上,利用不同波段來通話。

姜玉樓道:“只要能通話就行。”

還好,這位工作人員勘察一番後,可以安裝。

於是,姜玉樓就拿出五千塊的安裝費。

當天,電話便安裝到位。

除了安裝費和電話費外,還有個每戶每月四塊錢的月租費。和大頭相比,這點只是小錢而已。

姜建國看著自家的電話,高興地問道:“樓娃,這就是咱家的私人電話?”

李秀蓮站在一旁,也覺得新鮮。

老兩口也不是沒打過電話的人,但是自家的私人電話,怎麼看都覺得稀罕得不行。

“沒錯,這就是咱家的電話,以後爸媽想打電話聯絡朋友,也不用跑到公用電話亭打。”姜玉樓笑著道。

“好,好啊!”

“誰能想到我家有私人電話,說出去可是非常有面子的。”

講解一番如何使用後,姜玉樓又撥通了幾個電話,不是炫耀,單純就是告訴他們自己有電話了,有事打這個就行。

又過了兩天,姜玉樓終於接到季正懷的通知,說是星島日報社的人已經到燕京,邀請他晚上七點半到同和居飯莊吃飯。

同和居飯莊是燕京較早經營魯菜的老字號,開業於清代道光二年,地址在西四牌樓西南角一四合院內。

邊吃邊談嗎?

姜玉樓決定賣對方這個面子,晚上七點二十便到達同和居。

報上名號後,服務員將他迎進一間包廂裡,剛進包廂門,他就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

“王大哥?”

坐在包廂裡的人,赫然是王濛。

他和王濛也算是老相識,在頒獎典禮和香江行,兩人都是相談甚歡。

王濛看到他後,哈哈大笑道:“玉樓,好久不見啊!”

“是啊,咱們從香江回來後,有好些日子沒見。”姜玉樓感慨道。

說完,他又掃視一遍包廂,只有他和王濛兩人。

“王大哥,你怎麼會在這裡?”

“是有人請客,我剛好飢腸轆轆,就厚著臉皮過來混口吃的,沒想到在這裡碰到你,不虛此行啊!”

“邀請王大哥的可是星島日報社的人?”

“沒錯,玉樓還記得那次香江行否?”

“自然記得。”

“就是那次,星島日報社的人聯絡到我,說是想要邀請我在他們的報社投稿,給的稿酬比國內高。我沒多想,就答應下來。算一算,也投了幾篇稿子,賺了些錢。”

“所以,這次星島日報社派來的人,還是王大哥你的老熟人嘍?”

王濛笑著點頭道:“是有數面之緣,很有意思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別急,貓在讀檔[無限]

來點薯條配冰淇淋

穿越到純愛文裡當惡毒女配

亮若星辰

我靠內捲成天帝了?

銀豆

從人變成五爪黑龍的我,震驚世界

秦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