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臨別小聚
梁園築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七章 臨別小聚,1979我的文藝時代,梁園築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不知道是唐宏軍關係給力,還是他姜玉樓面子大。總之,他那個將外匯券兌換成日元的請求被滿足了。不過,這筆錢需要他拿著電匯單去東京的中行辦事處去提取。
隨著東京行的漸漸臨近,姜玉樓也準備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媒體上漸漸出現了一些關於島國直木獎的訊息。
最先刊登相關訊息的還是《文藝報》。
《文藝報》是作協主辦的全國第六大名報,對開大報,每週三期。歷任主編有文化巨匠、文學大師和卓有建樹的文藝理論家,自創辦以來,多位領導人給予了關注,這樣悠久的歷史也奠定了《文藝報》在國內文藝界的影響和權威地位。
在國內逼格如此之高的《文藝報》破天荒地報道了一個外國獎項,自然引起了輿論的關注。
就在廣大讀者還有些摸不清頭腦時,這篇報道就像開啟了閥門,其他主流報紙也開始跟進對於直木獎的介紹。
“是不是國內的雜誌要刊登獲得直木獎的作品了?”
“好厲害的獎,咱們國家為什麼沒有類似的獎呢?”
“好想看獲得直木獎的作品啊!”
“哎呀,會不會是國內哪位作家要得這個獎了?”
就在讀者們議論紛紛時,《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讓人恍然大悟,“國內青年作家姜玉樓,受邀前往東京,參加八月十五日舉辦的直木獎頒獎典禮。”
啊,原來是姜玉樓姜老師要參加直木獎的頒獎典禮啊,合理,太合理了!
如果沒有之前的介紹,民眾還會覺得不以為然,不就一個文學獎嘛。可是媒體們的一番介紹後,民眾才意識到這個獎項的牛逼之處。國內竟然有作家受邀前往參加頒獎典禮,雖然還不知道是不是獲獎,可就單說他受邀這件事,已經讓普通民眾與有榮焉了。
隨著這件事宣傳開來,除了外地的朋友,燕京本地的人全都找上門,詢問事情的真實性了。畢竟,要是報紙上說的是真的,姜玉樓如果能獲獎,還真是歷史性的大事件,值得大書特書的。
於是,接下來幾天,姜玉樓不停地接待來訪的客人,解釋事情原委。開始還不覺得有什麼,只是想到後面來的朋友會越來越多,到時候肯定會影響到家人休息。
他一合計,乾脆把朋友們請到家裡吃頓飯。既是臨別聚會,也是給了他一個一起解釋的機會。
姜玉樓在燕京的朋友就那麼些個,他一一打招呼後,大家都喜滋滋地同意了去他那聚一聚的提議。
由於前一天下了場大雨,七月三十號的燕京氣溫宜人,讓人有種回到了初夏的感覺。
劉所拉,王碩,馬嘟嘟他們也在時間差不多的時候,先後來到了金魚衚衕的姜家大院。
眾人對於姜玉樓去島國這件事還是很羨慕的,畢竟國家剛剛改開,對出境管理的很嚴格,加上人民群眾也不富裕,這個年代能出國必然是大眾羨慕的物件。
再加上電影、電視劇的宣傳,以及流傳到民間的一些訊息綜合到一起,國外在他們的心裡就是人間天堂般的存在。就連香江和彎彎在日美面前都不是多麼了不起的地方。
只是羨慕歸羨慕,他們還是認可姜玉樓的。畢竟媒體有報道過,姜玉樓的小說《情書》在島國非常受歡迎。目前每個月都有十萬冊左右的銷量,屬於暢銷榜上的常客。
再者,他們可以說是看著姜玉樓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他就算在東京真的拿到直木獎,他們也只會覺得實至名歸。
院子在姜父薑母的打理下越發的別緻了,加上是雨後,空氣清新,更有一番獨特的旖麗之美。
此時人到齊後,大家也都在院子裡聊天打屁。
至於飯菜,也都還在做。
為了今天這一頓,姜玉樓特地請了大師傅到家裡炒菜做飯,食材更是準備新鮮的。
他和王碩有好些日子沒見了,就拉著他多聊了兩句,“最近怎麼樣,生意好做嗎?”
說到生意,王碩得意了起來,“還別說,自從政策變了後,百姓手裡有錢了,生意特別好做,做什麼都賺錢。而且我那朋友有路子,可以從海關那裡搞到一些高檔貨,拿到燕京來完全不愁客源,利潤都是成倍的。”
姜玉樓記得前世王碩做生意就沒怎麼成功過,基本都在賠錢,因此善意地提醒了一句,“聽你這麼說,感覺你們的生意不怎麼合規合法,我覺得還是謹慎點好,既然做什麼生意都賺錢,沒必要冒著被抓的風險幹是不是?”
“沒事。我朋友有關係,抓不到他頭上的。”王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