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審稿
梁園築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二章 審稿,1979我的文藝時代,梁園築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柳青。
那位去世的老作家一貫深入生活,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有著豐厚的生活積累,他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
莫不是,這位作者是柳老的弟子?
即使不是,大概也是陝地的知名作家吧。
陝地的作家,他大概也知道一些。
朱勝昌下意識翻到信封,他猜測大概就是哪位成名已久的作家的投稿,信封的
看到這個名字朱勝昌愣住了,如果是成名作者他還能理解。畢竟手稿文字雖然略顯稚嫩,卻也不是普通的文學愛好者所能駕馭的。
可是結果這份手稿的作者卻是陝地陽平縣的一位高三學生?
它甚至不是一位從事語文教育的老師寫的!
國內的高三學生什麼時候也能寫出這麼有水平的了?
是他最近太久沒有關注國內的教育了,不知道國內的教育水平了,還是陽平縣高中老師的教學水平太高了,能教匯出一位有著作家筆力的高中生了?
這意外的發現,讓朱勝昌編輯有些摸不著頭腦了,會不會是寫錯了呢?
比如姜玉樓其實不是學生,而是老師,亦或者是教職員?
可是不管他如何搜腸刮肚,腦海中卻沒有一個叫做姜玉樓的陝地作者。
朱勝昌撓撓頭,放下手稿,伸長脖子問對面的老編輯,“老孟,你記不記得陽平縣有位叫姜玉樓的作者?哦,或者陝地全省叫這個名的也行。”
說不定是陝地其它地方的作者到陽平縣採風掛職,剛好教的高三,然後寫了這篇投稿。
許多作者外出採風是常有的,有的作者有關係,可以到省裡或者縣裡掛職,方便寫作。比如有到政府辦公廳掛職的,也有在工廠掛職的,在學校掛職的也不是沒有。
有些作者水平高,教個高三年級的學生也不是什麼問題。
“姜玉樓?沒什麼印象?怎麼突然問起這個來?”老編輯孟國偉想了想說道,他也沒聽說過這個名字。
孟國偉也是老資歷了,在《工人日報》當過編輯,後來在《人民文學》當編輯,認識的作者數不勝數,但是朱勝昌提到的人民,他卻完全沒有印象。
連老孟也沒有印象嗎?
朱勝昌撓撓頭,不過還是將稿子遞了過去,“老孟,這是一份給咱們雜誌社的投稿,水平相當高。初讀之後,我還以為是那位成名作家的新作品呢。我看著沒問題,雖然不太符合咱們《當代》雜誌的風格,但也不失為一部好作品。我覺得可以透過稽核,你在看看,提提意見。”
小說的刊發、出版是要經過三審三校的,最後拍板發表需要經過編輯部開會,由主編最終拍板。
他稽核透過不頂用,還需要其他編輯稽核透過,最後還要上會呢。
孟國偉也有稽核的權利,甚至因為他的資歷深厚,他看過沒問題的話,基本上就等同於過關了,可以直接把稿子遞到編輯部的主任兼主編秦昭陽手上,能過他這一關,只要秦主編不反對,這篇稿子就基本上發表定了。
之後在會議上走個流程就行了。
朱勝昌的舉動有點不合規矩,一般來說都是看完一批投稿然後將所有透過稽核的稿子再一起交給他複審才是,不過偶爾遇到非常出色的稿子,也不是不能破例,孟國偉接過稿子,認真讀了起來,這一看就入了神。
許久之後才抬起頭來,讚道:“老朱,這篇稿子的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雖然文筆尚顯稚嫩,尤其是前篇和中篇,但讀到後篇,作者懷著悲憫的情懷,透過故事情節的激烈反轉和突變,去表現人物的精神和氣質,將這段悲壯的故事詮釋得分外悽美。李十三的命運雖然悽苦,但他身上所迸發出的那份溫情和豪氣,卻閃耀著熠熠的人性光輝,讀來令人動容。縱覽全文,小說所揭示的華夏鄉村民族精神與氣質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那……老孟,你看這篇稿子能發表嗎?”朱勝昌又補充道:“稿子沒問題,但是風格……”
文筆和故事沒得說,完全夠資格發表了,但是小說風格才是他所擔心的。
如果他沒有看到這篇投稿也就罷了,但是他看了,還覺得很好,這要是不能發表實在太遺憾了。
有時候編輯是最懂作者的人,作者有個好故事想揉碎掰爛了展示給讀者。
而編輯呢?
他懂讀者喜歡什麼,知道什麼樣的內容更討喜。
沒有這樣的能力,如何能從萬千稿件中挑選出真正的好作品。
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