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耙耳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0章 科舉革制!!!,兩界供應商,從大唐開始制霸全球!,北冥耙耳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話一出,孔穎達和李承乾臉色都是倏地一沉。

這話裡的意思可太明顯了。

就差把打破門閥世家對官場用人的壟斷,直接給說出來了。

莊舟反正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也不是科舉既得利益者。

索性就把自己心裡的想法都給說了出來:

“現在科舉考試分文六科,我個人覺得這太複雜了。

朝廷應該統一科舉考試,讓所有學子都以同樣的標準參加科考。

如此一來,寒門子弟也有了涉足官場,晉升的渠道。

讓天下文人學子,努力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前朝就有科舉考試,可直到現在。

朝廷選官的方式依然是五花八門。

最主要的就是察舉制。

說白了,就是靠大佬推舉。

這樣的操作空間可就大了去了。

雖然現在察舉制已經遠不如漢朝時期興盛。

可門閥士族們仍然掌握著,官員晉升的通道。

只有把科舉考試作為朝廷選拔人才的唯一途徑,給固定下來。

才能真正把人才的選拔,歸一到朝廷。

牢牢抓在皇帝手中。

這絕對是李二想要看到的結果。

對於大唐來說,也是極好的事情。

所以等莊舟說完,李承乾第一個便反應過來:

“太好了!

莊先生剛才所說的諫言,孤也深以為然。

若是能將科舉制作為朝廷選拔人才唯一的途徑,必然可以選拔出真正有真才實學之人。”

莊舟點了點頭,說道:

“太子殿下過獎了。

我只是盡我所能,為朝廷選拔賢才提出小小的淺見而已。”

接下來。

莊舟又將自己所瞭解的,後世關於科舉制度的詳細內容一一說了。

比如,科舉制起源於隋朝,可真正是到了唐朝才得以完善。

尤其是進士科,首創於唐。

不過嘛!

現在的唐朝科舉,可是沒有狀元、榜眼、探花的說法。

這些稱呼分別出現在歷史上的三個時期。

比如狀元,最早開始於唐朝。

而榜眼是北宋的事兒。

至於探花則是出現在南宋。

要到了明清時期,才成了定製。

一甲只有三人,狀元、榜眼、探花。

即所謂的三鼎甲。

再有眼下初唐的科舉制是一年一考。

也沒有地方先層層篩選的流程。

而是在考前,各地舉子先向禮部報名。

投遞履歷表,也就做投狀。

於是等到莊舟說出,把科舉制定為三年一考。

並將科舉流程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

作為一個讀書人,要想取得進士功名。

首先要參加由縣一級組織的童試。

透過考試的考生,不論年齡大小都被稱為童生。

有了童生身份,便等於有了真正的讀書人身份。

童生再參加院試,透過者稱為生員。

俗稱秀才。

此後,秀才便可進入州、府一級的考試,也就是鄉試。

一般在八月舉行,也稱秋闈!

透過者稱為舉人。

鄉試第一名也被稱為解元。

有了舉人身份,便可以入朝做官了。

不過不是說中了舉人就可以做官,而是要等到有官員空缺才行。

舉人可以接著參加會試。

這是由禮部主持的考試,於鄉試次年在京都舉行。

因在春季由禮部主持,又稱為春闈。

透過者稱為“貢士”。

會試第一名也被稱為會元。

最後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會試透過者皆可參加殿試。

殿試一般不再淘汰。

但根據其成績列為三甲。

一甲賜進士及第,只有三名。

即“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至於進士的人選數量,那就沒有定數了。

而在鄉試、會試、殿試都考取第一名者,便稱之為三元及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魔妃很傾城:神君求放過

肥糰子

四極海歌

楊家後生

師父請入懷

紅袖一拂

薄愛:三嫁王妃

淚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