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章 黑洞,大明嫡皇孫,開局救活太子朱標,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士奇在南京各地奔波,不辭辛勞地開辦著一家家粥廠。

饑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對食物的渴望。

楊士奇親自為饑民們分發著稀粥,饑民們捧著碗,狼吞虎嚥地喝著熱粥,暫時忘卻了飢餓的痛苦。

一些老人和孩子,他們顫抖的手接過粥碗,眼中滿是感激之情。

楊士奇忙碌的身影在粥廠中穿梭,他不僅關心著饑民的溫飽,還關切地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盡力為他們提供幫助和安慰。

在他的努力下,南京各地的饑民們得到了救濟,恐慌的情緒得到了初步緩解。

這時候,楊士奇又向朱允熥提出建議,從官倉中調撥十萬石糧食,以略高於正常水平的價格出售。

這些糧食一經投放,立即被一搶而空。

緊接著,楊士奇又向朱允熥建議,投放第二波,第三波糧食。

當投放到第六波時,不僅南京以及南京周邊的糧價降到了正常水,而且整個江南地區猛漲起來的糧價也回落到正常水平附近。

楊士奇的這些操作在事後看來平平無奇,可是在那種紛繁複雜的局面下,卻只有他能快速精準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能夠完美地執行下去。

朱允熥單獨召見了他,用讚許的眼神望著他,說道:"卿這一次立了大功,幫孤解了大圍。"

楊士奇答道:"殿下言重了,如果沒有殿下的賞識和破格提撥,臣還在江湖市井間流浪。殿下的知遇之恩比天還高,比海還深,臣無以為報。"

朱允熥微微笑道:"對於遷都北平,你可有什麼好建議?"

楊士奇道:"殿下曾經承諾,移民採取自願,朝廷不採取強制手段。臣想請問殿下,不採取強制手段,如何將南方人遷移到北方?"

朱允熥問道:"你有辦法嗎?"

楊士奇連連搖頭,"臣沒有辦法。南方富,而北方窮;南方和暖,而北方寒冷;南方安寧,而北方多戰亂。人之常情,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誰願意捨棄南方,而背井離鄉遷徙到北方呢?"

明朝初年,朱元璋清查天下人口,編造黃冊,花了整整三年,清查各省人口,最終統計出全國的總人口6652萬。

對於一個王朝而言,最重要的財富莫過於土地和人口。

但是清查土地、統計人口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不管立下多麼嚴峻的律法,總是會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會被隱匿。

這些被隱匿的土地和人口,遊離於國家財政體系之外,成為嚴重侵蝕著國家的稅基的黑洞。

朱允熥問道:"你久在民間,對投獻、詭寄之類的伎倆應該很瞭解吧?"

楊士奇答道:"這些事情,臣略知一二。許多小田主,或為了逃避傜役和差役,或為了逃避苛捐雜稅,或為了抵禦贓官汙吏的盤剝,將自家的田產投獻、詭寄到各地的藩王、顯貴、官員的名下。

這樣一來,本應流向朝廷的稅賦就不翼而飛了。於是藩王、顯貴、官員們愈富,而朝廷愈窮。"

朱允熥道:"正是這樣的。朝廷給了藩王、顯貴、官員免傜役的特權,但他們反過來利用這項特權侵吞朝廷的稅基。據你估計,因為這個原因被隱匿下來的人口,全國大概有多少?"

楊士奇沉吟半晌,說道:"臣見識有限,不知道全國有多少人口隱匿下來了。臣在江西宜春教書時,與縣衙的戶房有交往,他告訴臣,宜春在黃冊上有三萬戶,共十七萬人口,不在黃冊上的約有四千餘戶,約二萬人。如果照這個比例推算,全國最少有八九百萬人口被隱匿起來了!"

朱允熥道:"這個數字,只少不多,說不定有二三千萬人。"

楊士奇連連嘖舌,"完全有可能。"

朱允熥笑道:"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將這些人全部遷到北方,北方的人口立即就充實了一大截?"

楊士奇心中一驚,他明白朱允熥的意思,將這些隱匿的人口遷往北方,確實是一個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

但實施起來絕非易事。

楊士奇擔憂地說道:

“殿下,這些人口既然能藏起來,就有辦法不讓朝廷查出來。朝廷如果一定要查,第一個難題一是派不出那麼多人去查;即使派得出來,到了地方上也會遇到重重阻礙。

所謂強龍壓不住地頭蛇,洪武四年,洪武九年,洪武十七年三次普查全國人口,那些隱匿的人口還不是照樣查不出來?以太上皇之英明神武,豈能不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在黃埔畢業,從團長開始崛起

落筆成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