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鼎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頁,野火燒+番外,張鼎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這也不怪他,這麼一直以來,楊毅都是乾綱獨斷,而且好像一直都是正確的,所以下面人也就養成了,什麼事都聽她說就好了。先前她因對這個世界還不怎麼熟悉,所以喜歡叫人來研討,後來漸漸熟悉了,也不找人問了,下面人自然也不會主動,就這麼漸漸的,就養成了這種習慣,不過從楊毅自身來說,她還是沒想弄什麼一言堂的,她在現代就經常聽說,一人計短,不過在一次次事例中,她也在潛意識中,覺得下面的這些人不行,有意無意中,也阻礙了和下面人的交流,直到剛才牛洪樂問她,她才突然覺得這樣下去不行。牛洪樂過去是縣衙中的老油子,後來短短時間,就成了青龍寨的七當家,雖不是什麼大才,才幹還是有的,結果現在卻只知道附和她了,這從好的方面來看,表現了她對這支隊伍的掌控力,但從壞的方面來看,就是沒人能給她提意見了。這不是什麼好事,當年項羽那麼厲害,最後還是隻能烏江自刎,更何況她還不是項羽,而相反他的對手劉邦,卻有眾多良臣,而他的這些良臣,像蕭何、樊噲、盧綰其實都是他的同鄉好友,這些人,有些不過是小吏,有的是賣狗肉的,若是沒有後來的舞臺,恐怕就是見個縣長也是要跪拜的,而就因為有那麼一個環境,一躍成為歷史人物。像蕭何這些人,若說天才自然也是有的,不過也是需要環境,需要機遇,牛洪樂雖然過去只是一個仵作,若給他這個機會,是不是也會變得不一樣?她在這邊想著,那邊牛洪樂道:&ldo;大人,以屬下來看,他們施粥不是目的,為了讓流民爭搶才是目的,恐怕他們還會派兵駐紮在施粥點,若流民有爭搶的跡象,就會毫不猶豫的射殺。&rdo;當年大餘縣也碰到過天災,縣城裡不管是不是做面子也設立過施粥點,不過說是施粥,真的來說,卻只是施湯,但就算是那樣,也會派衙役守著,以免被災民衝擊,一些大戶人家若是要施粥,也會派家丁拿著棍棒擺個樣子。欺軟怕硬可以說是人的天性,在發現對抗不了衙役、家丁的時候,人們會自動的擠推身邊的人,若是鬧的不厲害,那些衙役家丁都只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有在鬧的不成樣子的時候,才會拿著棒棍上去做一陣敲打。而這巨崗縣的,想來不僅不會敲打,說不定還會雪上加霜的挑撥。想到這裡,他心中一驚:&ldo;那大人……&rdo;不等他說完,楊毅就道:&ldo;牛隊長,依你看,我們要如何應對?&rdo;被她這麼一截,牛洪樂只有絞盡腦汁的想,他過去是個仵作,在衙門裡見到的更多的是刑事案件,如果今天楊毅問他的是要怎麼殺個人,他能一口氣提供幾十個辦法,但像這種事,他畢竟沒經歷過,不過他既然一心要做楊毅的良臣謀士,此時自然努力的去想,這麼一想兩想,還真讓他想到一件事。那還是三十多年前,當時他還小,大餘縣有一年遭了災,雖不嚴重,卻也出現了不少災民,有一家大戶人家的老太君心善,就吩咐兒女拿出了糧食施粥,只是粥施了兩天,那老太君卻突然病了,她下面的兒女就有些不樂意這麼行善了。原本大戶人家行善,講究的是個積陰德,這老太君正行著善呢,突然遭此磨難,不免讓她的兒女心生不快。再則他家雖富有,但說起來也不過是一個縣城中的富戶,每日施捨幾百碗稠粥過去,未免會有些不捨,但因老太君正病著,他們就怕老太君不樂意,因此雖然還施捨,這粥就沒原先那麼稠了,如此一來,那些災民就不滿了,說什麼的都有,覺悟(下)鑼鼓喧闐,滿地的紅色,早在三天前,昌州的州府延昌就開始黃土鋪地,淨水潑街,在周圍一片哀號的環境中,這種喜氣更顯得突兀,當然,延昌的百姓是沒有太多這種感覺的,作為昌州的州府,最重要的是,作為南明王王府所在的城市,這個地方的人民,哪怕只是普通的百姓,也比其他地方有更多的優越性。在這次蝗災中,昌州沒有受到絲毫的損傷,雖然因為受到其他地方的影響,米價、麵價有所上漲,但在這種影響到來之前,官府就開始給每家每戶,按人頭髮放補貼,補貼並不多,每個人頭是十文,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只在家吃飯的話,也要不了十文錢,所以延昌人民對這次蝗災更大的印象,還是那施粥點上排著隊的流民。不過即使如此,他們看到的也是,每個災民都有稠稠的米粥喝,而且還有鹹菜來配,這自然不是什麼好飯,但也足夠填飽肚子了,而且因為有各路的圍追堵截,所以真正進入延昌的災民並不多,因此,雖然延昌人知道外面有了蝗災,可也只限於知道,一般人並不清楚這種災害已經到了什麼地步。而至於北邊的動亂,他們自然是更不清楚的。也因此,在南明王二世子夏卓敬要大婚的訊息傳出來後,延昌上下都很有興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