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頁,四季錦+番外,明月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意思,雖然略微有些遺憾,為何不是榮珉。老太太和大太太的臉陰沉得可以滴雨。卻出乎阿霧意料地平靜,這讓阿霧的心裡有絲不好的預感。果不其然,過得一月,朝廷忽然有旨意,因榮三爺編纂《通海典》有成,特旨充作副使,出使琉球。此旨一下,當時崔氏就暈倒了。阿霧覺察到大太太嘴角的一絲冷笑,事後託唐音代為打探,果然是大太太的孃家在其中使了手段,否則這等出使之事,萬萬輪不到一個才在翰林院待了一年的修撰。其實能出使外洋,若能平安返回,那都能加官進爵,是不小的功勞。但茫茫大海,雲譎波詭,風嚎浪高,危船頻翻。迄今為止,大夏朝建國已有六十餘年,曾數次派使臣出使外洋,所回者不過十之一二。又高濤公,輾轉海上二十餘年,終回得故土,已是花甲之歲,妻已西歸,女已他嫁,歲月蹉跎,心如死灰,再也未出任朝廷命官,留在家中著述教孫。也難怪崔氏一聽榮三爺要出使外洋,就暈了。不過阿霧不怕,大太太千算萬算,要拿榮三爺的命,但卻算不到這一回出使外洋,將會極其順利。只等榮三爺榮歸了。榮三爺奉旨後,半月就要啟程,崔氏病倒,一應衣物、器具的整理都由阿霧帶著丫頭準備,榮三爺和崔氏都感嘆阿霧長大了。榮三爺去後,崔氏大病,阿霧悉心照料和安慰著她,說什麼崔氏都聽不進,阿霧只能用鬼神之說安慰,只道父親是新科狀元,正是鴻運當頭的年月,自有天上文曲星照料,定不會有事。阿霧又勸崔氏去大慈寺許願,點油燈。這一番話,崔氏果然聽進去了一星半點,強打起精神,振作起來。稟了老太太要去大慈寺,這老太婆大概是如了願,也就再未刁難。這日阿霧等了崔氏起身,道:&ldo;太太,讓木姨娘和王姨娘都跟著去給爹爹祈祈福吧。&rdo;木姨娘去,崔氏沒有意見,但是王氏做的事,太過可惡,她容不得,&ldo;你怎麼想著還叫她去?&rdo;&ldo;女兒自有道理。何況到了如今這一步,她也知錯了,也是個可憐人,太太就允了吧。&rdo;阿霧膩道。崔氏如今知道阿霧是個主意大的人,默了會兒不再說話,卻也是同意了。阿霧知道崔氏是有些生氣,但關於王姨娘,她還另有安排,只是不好跟崔氏說而已。崔氏一行到了大慈寺,她勉強支應著上了香,許了願,只道若榮三爺平安歸來,信女願為佛塑金身。上了香後,崔氏等由知客僧領到客房暫作休息。大慈寺香火鼎盛,人來人往,並沒有太多的客房供人休息,多是貴族女眷才有這待遇,但也不能各有獨院。所以,崔氏在客院內遇到了不少熟人。其中便有上京舌頭最長的婦人‐‐安平侯金家的二太太羅氏。&ldo;喲,崔三太太也來上香吶。&rdo;羅二太太一見崔氏就提高了嗓門兒,周圍的人本來還在議論,不知崔氏是誰。畢竟崔氏出門出得少,又溫和低調,記不住她的人大有人在。羅二太太這一嗓子,意思是告訴大家她什麼人都認識,這京裡但凡有點兒位置的,沒有她不認識的。崔氏向羅二太太見了禮。羅二太太瞧了瞧阿霧,應酬地讚了一句,眼睛就掃到了跟在崔氏後頭的木姨娘和王姨娘,眼睛一亮,笑道:&ldo;喲,瞧瞧,這兩位是誰,生得這般標緻。&rdo;崔氏的臉沉了沉,&ldo;這是我家三爺的妾氏。&rdo;羅二太太嘖嘖讚道:&ldo;好標緻的模樣,榮三爺可真有福氣。&rdo;一旁有人也看不得羅二太太如此說話了,上來同崔氏打了招呼,一同坐下,寒暄起來。阿霧在旁邊聽了羅二太太的話,也不著聲,只是如今各位看官大概都知道了為啥那麼多長舌婦,就這位羅二太太成了公認的京城舌頭最長的婦人。實在是羅二太太自己忒討人厭了,說話做事,專挑別人的痛楚,還恨不得踩上兩腳,再打個轉揉搓一番,生怕你不夠痛。說了榮三爺的姨娘標緻還不夠,還要說出使外洋的榮三爺有福氣。將個崔氏氣得當即眼睛就花了。阿霧懶得應酬這些人,目的已經達到,就託辭崔氏身子不好,扶著她告辭而去。又說回三房的事情,如今崔氏身邊就只剩下阿霧了,榮三爺出使,榮玠又去了白鶴院,榮珢更是遠去武當,她又病著,於是三房的事情,崔氏的嫁妝、鋪子等等事情,都全部落在了阿霧嬌小的肩膀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