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未敢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八十六章 河內盡破,孟津南渡!,蜀漢,雨落未敢愁,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抄了他們的後路,那豈不是大事不妙了?
雖然這些魏軍已如甕中之鱉,後勤補給線被趙雲巧妙切斷,敗亡只是遲早之事,但趙雲並未因此掉以輕心。
他深知,困獸猶鬥,魏軍為了求生,很可能會做出意想不到的舉動。
於是,趙雲在枳縣留下了三千精兵,他們如同獵鷹一般,時刻監視著枳關的動靜,防止魏軍突圍南下,攪擾河內的安寧。
這三千將士,個個身手矯健,眼神銳利,他們的存在,就像是一道無形的鎖鏈,緊緊束縛住了魏軍的手腳。
與此同時,趙雲派遣了一名機敏的使者,攜帶他的親筆信,穿越重重險阻,前往河東。
使者身披夜行衣,面容冷峻,行動迅速而隱秘,宛如夜色中的幽靈。
他的任務是催促河東的友軍加強對枳關的圍困,確保萬無一失。
一切安排妥當後,趙雲將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了黃河渡口上。
從河內到洛陽,有三條重要的渡口,平陰津、孟津、五社津,它們如同三道門戶,連線著兩地的命運。
平陰津又名白合渡、白坡渡。
《括地誌》曰,'平陰津距洛陽縣五十里,白坡渡口是也。'
這裡河面窄狹,水深而平穩,是個戰略要津。
《左傳》稱:魯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春,……晉師在平陰。'
《孟津縣誌》曰:平陰津,故以邑名。秦二世三年,趙別將司馬邛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又陳平亡楚,來降漢王,使參乘監諸將南渡平陰津。
要說從平陰津渡河也可以,但要說河道最狹窄。
孟津因其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了最為便捷的通道。
孟津自古聞名:武王代紂,升舟,陽侯波起,疾風逆流,武王操黃鉞而麾之,風波畢除,白魚入舟,燌以告天,與八百諸侯鹹同此盟,故名盟津。
《史記》載,周武王討伐殷紂王,率師在此渡河,進軍朝歌,取得勝利。
公元24年,漢光武帝劉秀拜馮異為孟津將軍,屯兵河上,拒洛陽王朱鮪,以實現他立足河內,進圖長安之戰略。
靈帝時列孟津渡為環衛洛陽的八關之一。
趙雲深知,要想迅速拿下洛陽,孟津是關鍵。
站在孟津渡口,趙雲凝視著滾滾東去的黃河水,心中湧動著複雜的情緒。
河水拍打著岸邊,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彷彿是大自然在為他助威。
他深吸一口氣,目光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開始在心中盤算著如何以最小的代價拿下這個渡口。
“將軍,孟津渡口地形複雜,魏軍定有重兵把守,我們該如何行事?”一旁的副將低聲問道,臉上帶著一絲憂慮。
趙雲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狡黠:“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先要摸清魏軍的佈防情況,再製定對策。”
說著,他轉身看向身後的斥候,“你,速去探查孟津渡口的魏軍佈防,務必詳盡。”
斥候領命而去,身影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趙雲則繼續站在渡口,望著遠處的天際線,心中默默規劃著即將展開的戰鬥。
他的眼神時而凝重,時而明亮,彷彿在與內心深處的另一個自己進行著激烈的對話。
夜幕降臨,斥候帶回了魏軍佈防的詳細情報。
趙雲仔細研究著地圖,每一個標記、每一條線路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中。
“明日清晨,我們兵分兩路,一路佯攻平陰津,吸引魏軍注意力;另一路則主力突襲孟津,務必一戰而定。”
趙雲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每一個字都像是從牙縫中擠出,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堅定。
將士們齊聲應和,士氣高昂。
他們知道,跟隨趙雲,就是跟隨勝利。
夜色中,他們的身影如同一支支利箭,蓄勢待發。
第二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照亮黃河渡口時,趙雲率領的蜀漢大軍已經整裝待發。
他身穿鐵甲,手持長槍,屹立於陣前,宛如一尊戰神。
他的目光掃過每一位將士,那是一種無聲的激勵,也是一種無聲的承諾。
“出發!”隨著一聲令下,蜀漢大軍如潮水般湧向孟津渡口。
戰鬥的號角在黃河上空迴盪,震天動地。
趙雲一馬當先,長槍揮舞,所向披靡。
他的身影在戰場上穿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