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未敢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五十四章 誰人敢戰,誰救社稷?,蜀漢,雨落未敢愁,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們自安平而下,鐵蹄踏過之處,塵土飛揚,戰旗獵獵,彷彿要將整個天地都納入他們的征伐之中。
趙雲身披銀甲,手持長槍,騎坐在一匹雄壯的戰馬上。
他的面容英俊而堅毅,眼神中閃爍著智慧與勇氣的光芒。
在他的身旁,軻比能,這位鮮卑部落的酋長,同樣威風凜凜,他的身形高大,肌肉虯結,彷彿一座移動的山嶽。
兩人並肩而行,率領著這支無敵的騎兵,一路南下,直指清河郡。
清河郡,這個自秦代後期便建置的古老郡縣,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此刻,隨著趙雲與軻比能的到來,這片土地即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當趙雲的大軍抵達東武城時,一位身著華服,面容俊朗的青年男子早已在城外等候。
他便是崔林之子,崔參。
崔參年紀雖輕,但舉止間卻透露出一種不凡的氣質,他的眼神中既有對未來的期待,又有一絲難以掩飾的緊張。
崔參此來,正是為了代表清河崔氏,與漢軍進行接洽。
清河崔氏,作為當地世家大族,其影響力非同小可。
而崔林,作為曹魏尚書崔琰的從弟,更是位高權重,他的選擇,往往能左右整個清河郡的局勢。
趙雲看著眼前的崔參,心中暗自思量。
要想順利拿下清河郡,就必須得到清河崔氏的支援。
於是,他開口問道:“清河崔氏可號令清河郡否?”
崔參聞言,心中一凜。
他深知這個問題的分量,也明白趙雲此行的目的。
他微微欠身,恭敬地回答道:“我可勉力為將軍說服各郡士族,但號令卻是說不上。”
他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種無奈與謙遜,但更多的是對家族和未來的擔憂。
趙雲輕輕點頭,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讚賞。
崔參的回答既誠實又明智,沒有誇大其詞,也沒有輕易承諾。
他沉聲說道:“你自去說服,一個月之內,若不順服,我大軍便至。讓那些士族好自為之,莫要等到刀兵相見,才悔之晚矣。”
崔參聞言,額頭不禁冒出一層細密的汗珠。
他深知趙雲的威名,更知道這支鮮卑騎兵的戰鬥力。
趙雲的話並非虛言,一旦清河郡計程車族們冥頑不靈,那麼等待他們的,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他當即點頭,表示一定盡力而為。
隨著崔參的離去,趙雲與軻比能繼續率領大軍南下。
他們沿途所見,皆是百姓們對於漢軍的熱烈歡迎和期待。
這些百姓們飽受戰亂之苦,渴望和平與安寧。
他們知道,漢軍的到來,或許能為他們帶來一絲希望。
趙雲看著這一切,心中感慨萬千。
間軍司的輿情攻勢,恐怖如斯。到了魏地,卻像是進入漢地一般。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崔參四處奔走,極力說服清河郡的各大士族。
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述著漢軍的強大和清河崔氏的未來。
在他的努力下,一些士族開始動搖,開始考慮投向漢國。
然而,也有一些士族固執己見,不願屈服於漢軍。
他們暗中聯絡魏軍,企圖抵抗漢軍的進攻。
崔參得知此事後,心中焦急萬分。
於是,他再次找到趙雲,將情況如實相告。
趙雲聽後,沉思片刻,然後說道:“你做得很好。對於那些頑固不化計程車族,我們不必強求。只需等待時機成熟,我大軍自會一舉將他們擊潰。”
天命九年六月下旬,清河郡的天空被厚重的雲層遮蔽,彷彿預示著即將來臨的風暴。
趙雲此刻正站在東武城外,目光如炬,直視著前方那座巍峨的清河張氏塢堡。
他的身邊,是剛剛徵召而來的清河房氏、清河貝氏、清河汲氏以及清河崔氏的莊衛部曲,他們整裝待發,只待趙雲一聲令下,便將對這座塢堡發起猛攻。
趙雲的面容冷峻而堅毅,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決心。
對於那些不順服計程車族,必須採取果斷而嚴厲的措施,以儆效尤。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清河郡的徹底掌控,為漢國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趙雲的一聲令下,漢軍如潮水般湧向清河張氏的塢堡。
他們手持長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