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大宋王玄策(上)
老薑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7章 大宋王玄策(上),宋代魂變:齊凌之抉擇,老薑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連續三日,大宋樞密院使王旦感到右眼瞼不斷地跳動。
那些請求封李德明為夏侯的dang項使者,已在汴京滯留半月有餘,而朝廷至今仍未給出明確回應。
若此時大宋的軍隊仍保持著太祖皇帝在位時的英勇,趁著李繼遷驟亡,李繼明根基未穩之際,揮軍西進,一舉蕩平dang項叛逆,無疑是件痛快之事。
身為大宋實質上的丞相,王旦雖言必稱聖賢,但不至於迂腐到認為大宋不能趁蠻夷喪事之際征伐。
然而,當前的大宋軍隊數量雖是太祖時期五倍有餘,戰力卻遠不及當年。一旦惹怒李德明導致其進犯,西北諸州恐怕又要遭受重創。
就算宋軍依靠新式的魔焰箭、霹靂彈勉強穩固防線,最後的結果也只會和上次一樣。
即是說,大宋只能保住名義上的宗主地位,默許dang項人在夏州割據,並需割讓數郡土地,賠償金銀玉帛以平息dang項人的怒火。
萬一不慎,甚至可能促使dang項人與遼國結盟,從河北與永興軍兩路同時對大宋發動攻擊,那後果將難以想象!
作為文臣中少有的軍事通,王旦堅信在此刻與dang項人撕破臉,對大宋並非明智之舉。
儘管那位丹項使者表現出的禮儀稍顯粗獷,儘管新領袖李德明在致帝國的信函中,擅自以幼弟自稱,不願尊稱帝君為叔父。然而,相較於兩軍交鋒時的血染疆場,這些言語衝突不過是微不足道的瑣碎之事。
大宋,身為天朝大國,應展現寬宏之度,接納丹項人的失禮,而非執著於口舌之爭。只因李德明如其父李繼遷一般,將大宋帝君視作兄長,而非侄子,朝廷便拒絕了他的封號,此舉實屬不明智。
實際上,無論大宋是否冊封,李德明皆是丹項八部落的共主,夏州之地的土皇。他的地位身份,並不受此影響。
遼邦得知李德明登基,必然竭力拉攏。萬一李德明因大宋的輕視而心生怨恨,轉而投向遼邦,那麼遼邦就能以夏州為棋子,迫使大宋在河北之地做出更大的妥協。
細思之下,大宋非但未能維護顏面,反而可能在利益上遭受重大損失。
這些道理,身為樞密院知事的王旦深知,凡是有頭腦之人,除了那些只求虛名的諫臣,都能看清。
因此,近來的廷議上,他屢次提議並敦促帝君,對李德明的不敬一笑置之,切勿陷入意氣之爭。然而,每次他的建議都會遭到諫臣們的激烈反駁,最終只落得“擇日再議”的結局。
若只是諫臣們因不明局勢而起亂,王旦尚能理解並平息。他們以直言為職,目標越大,聲望提升越快,他們的躁動實屬常態。
憑藉過往經驗,王旦自有一套對策,能使建議最終為帝君採納。然而,此次讓他萬萬料想不到的是,一貫冷靜務實的寇準,竟然也站在了諫臣那一邊!全然不顧若大宋與丹項兩敗俱傷,最終獲利者會是誰!
“寇老西兒,難道私下裡另有所圖?”想到寇準的異常舉動,王旦的右眼皮瘋狂地跳動,不安的預感瞬間湧上心頭。
以他對寇準的瞭解,王旦確信對方絕非衝動之人。否則,寇準前兩年也不會頂著舉國譴責,堅持讓大宋接受李繼遷提出的和平協議。
如此看來,事情變得撲朔迷離。寇準對上次大宋戰敗後,丹項使者上門羞辱毫不在意,而今卻對李德明信中未稱帝君“叔父”耿耿於懷,這種轉變太過突兀。
無疑,寇準暗中有其他佈局,且所圖之事重大,否則不會瞞過他與滿朝文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