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德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3章 恐懼的畫面,盜墓:下九流,三四德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來半截李從生死邊緣逃脫後,重新回顧那次盜墓的經歷,才察覺到,他們當時所行走的位置大概位於唐代梁山的南麓地帶。
那一片區域,大小湖泊星羅棋佈,大江小河交織縱橫,山脈連綿不斷,地形複雜交錯,數量多得難以計數!
那是個地廣人稀、地形極為複雜的荒涼地帶,除非那些貪圖鉅額利潤的商人,否則沒有人願意踏足此地。
此外,這個地方每年至少有二百多天都被嚴寒天氣籠罩,狂風暴雪肆虐,就連草原上的黃羊也很難在此存活,更別提適合人類居住了。
自從踏入山區,半截李便效仿察勒該,把全身裹滿了毛皮,唯有這樣才能夠抵擋住草原上直刺骨縫的寒風。
那一天,翻過一個山口,沿著河流走了三十里地後,夜幕降臨,半截李一行人立刻著手尋找合適的地方紮營。
夜晚絕對不適合在草原上趕路,一旦不小心踩到地洞,人瞬間就會消失無蹤。
也是在這天夜晚,圍著篝火,大家喝酒聊天,察勒該因飲酒過多,藉著酒興對著遠方的山谷唱起了歌謠。
察勒該的聲音深沉有力,剛開口唱出幾個音節,眾人就聽出他在唱蒙古語。
隊伍裡的大多數人並不懂蒙古語,沒過多久就在察勒該的歌聲中昏昏欲睡。
唯有半截李,起初只是隨意聽著這首歌謠,但漸漸地感覺歌詞有些不對勁。
察勒該唱的似乎是種敘事詩,這種藝術形式充滿了濃厚的民族特色,半截李一聽就知道其中似乎隱藏著一個重大的秘密!
聽眾之中,唯有劉教授瞪大了眼睛,顯得異常激動!因為他這個內行人明白,少數民族的敘事詩意味著什麼!
那些敘事詩根本就不是普通的詩歌,而是活生生的歷史書!比如蒙古族和藏族人民習慣將歌頌君主、天神的事物編織成敘事詩傳唱。
這種獨特的文化在蒙古族那裡更是得到了發展。古代蒙古人習慣用唱歌來替代說話,甚至軍隊傳達上級指令也要用歌唱的方式來傳遞長長的一篇命令。
更有意思的是,兩軍對峙時互相辱罵,也會用歌唱的方式來進行!許多蒙古秘事也是透過歌唱這種方式流傳下來。
因此,劉教授此刻愈發慶幸半截李能聽懂孛兒只斤語,他肯定在那首敘事詩中有所重大發現。
果不其然,劉教授還未急著開始追問,張臨便接著說:“半截李聽得真切,察勒該唱的這首敘事詩,似乎是一首讚頌英雄業績的詩篇。”
“大部分內容半截李聽得模稜兩可,但由於有幾個詞彙察勒該近期頻繁提及,結合前後文意,半截李竟然聽明白了其中兩句的意思。”
“察勒該用孛兒只斤語唱道:鐵木真的大軍所向披靡,他們正朝著永恆之地進軍,所有阻擋他們道路的人都將滅亡!”
當張臨將這句詩譯出後,所有人都不寒而慄!
少數民族的文化本身就帶有某種神秘色彩,對於許多中原人而言,它們往往被視為無法解釋的古老傳承,就如同苗族的蠱術、藏族的佛法一般。
於是,當察勒該用孛兒只斤語唱出的詩句被翻譯成這兩句後,許多人感到頭皮發麻!
特別是詩中的內容,無論怎樣聯想都讓人覺得背脊發涼。
鐵木真的大軍來臨,他們前往永恆之地,所有阻擋的人都難逃一死?
大家都清楚,鐵木真早已去世,他的大軍自然不可能還活著。若是唱的是過去的情景,人們或許會覺得這只是描繪了一個宏大的場面,或是激勵軍隊士氣的歌謠。
然而放在近代,當察勒該再度唱起這首歌謠時,卻給人帶來一種難以言表的詭異感。
假如歌詞所述的事情仍有可能實現,那豈不是成了成吉思汗大軍陰兵過境的情景?這是一種潛意識深處令人恐懼的畫面。
許多人無法用言語表達內心的不安,但只要聽到這樣的唱詩,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不僅是鐵木真的大軍這部分內容引人質疑,裡面提到的永恆之地也讓許多人困惑不已。
什麼是永恆之地?它與歷代帝王追求的長生不老有何區別?
都說成吉思汗並未追求過長生不老,但察勒該的這句唱詩似乎向世人揭示,事情並非如外界所認知的那樣簡單!
沒有任何一位帝王在擁有了絕對權力之後,會對長生不老不痴迷的。現在有錢人在追求長壽,更不用說那些封建集權體制下的帝王了。
所以大多數聽眾推測,這個永恆之地很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