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頁,鄭傳—斷劍,姬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我準備這些,已經足足半年了,我甚至買了條船。船工不是我的人,他是我僱的。 從我斬斷弒君劍那時起,我和我的過去完全斷絕,從此世間已經沒有軒轅毓白這個人。 官道上怎麼這麼多的軍隊,戰爭不是已經平息了嗎?我問那個老船工。 從逃宮後,有三個月我沒有貿然出城,一直在京城躲著,幸好時局混亂,成心想躲也不困難。 您還不知道吧,皇城已經攻陷了,不過鄭王不知所蹤。 什麼! 我相當震驚,原來的計劃是讓他們以為我已經死了,以為我所謂的走出那裡是放棄生命。 這下為自己增加了一份危險。 聽說是守城的將軍說的,軒王圍城的時候,有一日,鄭王和軒王一人在城上,一人在城下對望了足足有半天,但是誰也沒有說話,後來,鄭王走了,軒王為了讓鄭王回到城上去,差點就拼死攻城。那時要開戰的話,死傷就大了。軒王的人和守城的軍隊原是一起的,這不是兄弟打兄弟嗎? 後來呢?我說。 他講的津津有味。 後來,也沒有打,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就在那天,守城的將軍說,鄭王從城下下來的時候對他講的,先守一段時日,畢竟軒王帶的人是亂軍,就這樣開城投降,以後史冊上記載這事,愧對子孫。那將軍要死守,說哪怕剩下一個活人也不能叫軒王進城。 一般這樣到也是對的。怎麼,屠城了嗎?這些天,我躲戰亂,和家人躲在城外,一直沒有城中的訊息。真真假假說了些。 沒有,那個將軍這樣的話一說,當時鄭王就打了他。鄭王說,城中城外的人都是百姓,守城就是為了保護百姓不受戰亂之苦。要是像他那樣死守,人都死了,要空城有何用。一但軒王全力攻城,或者城中糧食不夠,馬上開城投降。只要軒王的人損傷不多,他不會屠城的,況且,軒王是為了鄭王的王位的,也不是要空城的,這樣京城的百姓應該可以保全。 怎麼知道的這樣的清楚。 這就是您有所不知了,現在全城的百姓都知道了,是那個將軍說的。 軒王不怪罪? 是奉了軒王的旨意。 這到奇了,那說的鄭王這樣的好,軒王不怕自己的名聲不好嗎? 我很奇怪毓軒的目的。 也沒什麼,軒王這次起義是清君側,要去除像瑤光這樣的小人的。瑤光迷惑鄭王,幹一些齷齪事,迫害御史姚簡大人這樣的大忠臣,真是該死。不過他已經在八年前死了。後來聽說又有一個什麼人控制了鄭王。原以為鄭王是一個昏君呢,後來才知道他身體不好,一直受困於人。其實,就鄭王這些保全百姓的話,足已證明他是一個好人了。他還說,軒王也是先王子嗣,擁立他為鄭王也不算辱沒了我們。咳,真是處處為人著想,他怎麼就被瑤光這樣的小人困住了呢?真是的。 我不想聽這些,差開了話題,這些人又怎麼知道鄭王走了? 後宮沒有屍首,而且抓著一個人,聽說他正在燒鄭王屍首,可是軒王這樣一看,原來不是。再說,照守城將軍的話,鄭王從那天和軒王見面那天,已經走了,要不怎麼說了那麼多,和交代後事差不多。 他還在說,我已經聽不進去了。 毓軒傳出那樣的話,是想說明我原來也不想打的,這樣他起兵的罪沒有那樣的不可原諒。只是沒有想到,瑤光已經死了那麼多年,卻還是這樣的名聲。 我們沒有苟且,但是妄擔了虛名。 原想斬斷過去,會平靜的多,誰想依然如此的不堪。 公子,您嫌我羅嗦吧。看您臉色不好。 看著船工憨厚的面容,我只有說,不是,有些暈船。 他本性是善良的,只是無知,信了有心人造的謠言。 可是,世上又有多少人可以知道真相呢?真相從來就是用重重謊言包裹著,並且,對接受它的人們來講,很多的時候是異常殘酷的,真相從來不被人們喜愛甚至接納,只有那些符合心意的謊言,才是人們的最愛。 如果我的臣民知道了我和瑤光的一切,他們會否會感到破滅的絕望呢? 真相是我一直在誘惑他,不是他無恥的控制了我。 即使這樣我相信,他們也不會相信的,他們寧可選擇自欺欺人。 這樣的小船難免會有不適,公子在艙內歇息,我們快到桃花渡了,到了那裡我們在岸上歇息。 不是怕有陸上的強匪,一般不下岸的嗎? 那也不能二十幾天一直在船上,我們在夜裡會在岸上度過幾個時辰的。 哦。原來如此。今天的戒備好像特別的森嚴。我有些無話找些話講。 當然了,今天是鄭王登基。 是呀。 我回想起了遙遠的年代,我的登基禮。那是一片白色,一片蒼茫的白色。 因為父王新喪,所以禮服都是孝服。大典一直是靜悄悄的,沒有音樂,只有午門外的鐘聲響個不停。 如今毓軒登基,而他宣告天下我沒有死掉,他的儀式一定很隆重而繁雜,一定是一片喜慶的紅色和吉祥的音樂。 多年後的今天,他終於如願已償了。 我也記得那日他兵臨城下,我們又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驍者穆何

殊語默

嫡長女重生後,瘋狂輸出

不叫小仙叫大仙

哭包

林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