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番外19
飛奔的橘有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4章 番外19,重金求子後,我靠崽上位了,飛奔的橘有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不怪眾人的反應會這麼大,說起漢唐的使臣,尤其是漢使,即使是相隔著如此長的時光,後人提起其事蹟依舊會覺得很難評說。
原因無他,實在是這些“先賢”的行事作風太過“勇猛”,簡直彪得不像是文官。
如果非要他們找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漢朝的使臣,那非“攪屎棍”三字莫屬。
漢朝發展到武帝時期,國力便已經相當強盛。
等到漢武帝派兵北伐,逐匈奴於漠北,漢庭對周邊國家的威懾更是達到了頂峰。
按理說,有如此強大的後盾,這個時期的漢朝使臣出使外國無論到哪都只有被人奉為上賓,好好供著的份。
然而,事實卻剛好相反。
根據史料記載,漢武之後,周邊常有小國不服王化,行狂悖之事,挑釁上國威嚴,襲殺大漢使臣。
迫使顏面受損、痛失愛卿的漢皇不得不出兵征討不臣,為自家老實本分、兢兢業業出使卻無辜客死異鄉的忠良臣子討個公道。
至於那些小國所說,是他們大漢的使臣不做人在先。
不僅在對方的土地上耀武揚威,還敢敲碎人家的國寶,斥責別人的國君,斬殺別人的貴族,以及……
私通人家的太后(?)
不聽,不聽,他們不聽!
這些蠻夷小國果然該死,謀害了他們大漢的使節不算,居然還敢在事後潑髒水。
滿口胡言亂語,汙衊大漢忠臣的身後清名!
良心簡直大大的壞!
很好,出兵的理由更充足了!
這操作......
不得不說,真的很好、很強大!
反正他們這些後人每看一次都覺得心態炸裂。
像這樣的事情,縱觀整個漢唐史上發生過不止一次、兩次。
例如:
漢昭帝元鳳年間,漢使傅介子以“樓蘭王曾經給匈奴做過間諜,並斬殺過三名漢使”為由,隻身帶兩名隨從,斬殺樓蘭王,並將其頭顱送回漢朝請賞。
事後,傅介子不僅憑此功勞獲封義陽侯,還被詔帝下旨稱讚“以直報怨,不煩師眾”。
又有大名鼎鼎的班超班定遠,在別國領土上就敢以少勝多斬殺第三國使者。
過後不僅全身而退,還在其後的三十一年時間裡,使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在西域大展宏圖,憑藉一己之力降服西域五十多個國家。
還有不費漢朝一兵一馬就消滅了匈奴三分之一人馬的常惠、出使大宛攻滅莎車的馮奉世,出使朝鮮的涉何,出使南越的安國少季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出使罽賓國,借王子出兵斬殺反覆無常的國王,一舉讓漢朝將官印和封號首次封給萬里之外的印度北部希臘國家,可惜卻沒能留下名字的使節。
縱觀整個大漢,像這樣做出偌大事情,卻沒能留下姓名的漢使不在少數。
與之相比,唐朝的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功績似乎都顯得稀疏平常了起來。
聽到天幕突然提起漢唐舊事,讓大宋的眾人都不禁生出股不好的預感來。
【彷彿血脈覺醒,在宋仁宗之後,大宋也湧現出了無數這樣“戰狼”式的外交官。】
不好的預感更加強烈了。
【與他們的宋初前輩不同,這些人輔一上崗便開始展現出年輕人整頓職場的能力。
他們從不會去譴責、去宣告什麼,更不懂什麼叫賜歲幣、認兄弟。
他們只認準了一件事,那就是“敢辱我強宋者,雖遠必誅”;
對於這些仁宗朝後期才成長起來的外交官來說,打嘴仗遠沒有“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來得實在,反正最後的結果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嘶、嘶、嘶~
還真是怕什麼來什麼。
大殿中的不少角落都開始傳出倒抽冷氣的聲音,間或伴隨著陣陣驚呼。
循聲望去,原來是一些老臣因為受不住刺激而暈了過去。
見此情況,不用趙禎吩咐,已經有內侍上前將人攙扶下去休息。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也算是踐行了孔夫子“十世之仇猶可報”的理念了吧。
至於說沒仇?
那好辦!
現造還不會嗎?】
“說得好!”
勳貴席間,突兀地響起一道清亮的男聲,彷彿滴水入油鍋打碎了滿殿迥異的氣氛。
出聲之人正是隴西郡公的大兒子,出生尊貴,既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