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番外33
飛奔的橘有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8章 番外33,重金求子後,我靠崽上位了,飛奔的橘有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政,相信不用主播多言,光從這個名號上大家也能猜到主播接下來要說的是哪一位。
沒錯,是他、是他、就是他!
我們的祖龍:始皇帝--趙政!
眾所周知,秦始皇和宋世祖兩人的名號相同。
不過,細細講來,此趙政和彼趙政卻還是有著一定區別的。】
祖龍嗎?
有人嘴上咂摸著這個霸氣的稱謂,暗暗心驚。
沒想到後世之人對於始皇帝竟是如此推崇!
不過想到對方的功績,又覺得這麼叫也不是沒有道理。
【在這裡,咱們先來科普一個小知識。
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女子用姓名,稱姓不稱氏;男子用氏名,稱氏不稱姓。
比如西楚霸王項羽,姓姬名籍,因其先祖受封於項城,遂為項氏,故稱項羽;
而先秦宣太后,也就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羋姓熊氏,則是被稱為羋月。
以此類推,秦始皇嬴姓趙氏,因其祖造父受封於趙城,遂以趙為氏,因而始皇帝被稱為趙政。
而這一習俗到了後期卻發生了變化。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瓦解舊貴族,西周貴族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讓姓氏再無貴賤之分。
平民也才得以有姓,故“百姓”一詞也才成了天下平民的統稱。
姓氏的統一標誌著平民百姓地位的提升,在這一點上,始皇帝絕對是有功德於民的。
而到了西漢時期,司馬遷作《史記》,遂將姓與氏正式合二為一,後來人才不再有姓氏之分。】
原來是這樣嗎?
天幕下的百姓雖然沒有聽的很懂,但也大致明白了一點。
他們這些小民現在之所以能夠有名有姓,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還多虧了千年前那位始皇帝。
光從這一點來看,他們就要承人家的情。
於是對於未來據說很可能是始皇帝轉世,如今還沒影的太子殿下,天幕下的大宋百姓先入為主又多了幾分好感。
至於說始皇帝的暴君之名......
嗐,百姓們表示,這純粹是想多了。
先不說他們讀書少,壓根不知道以前的皇帝都有誰、是啥名聲,就光從天幕如此推崇的態度,想也知道這位秦始皇定是個了不得的皇帝。
起碼.....
相比起他們大宋的幾位先帝,絕對要強出不止一個檔次。
宋驢宗、泰山帝......
嘖!
這天幕可真夠損的!
【說來也巧,我們的宋世祖早先隨母姓,姓舒,全名舒政。直到後來認祖歸宗,改隨父姓,名字也從舒政變成了趙政。
兩個相隔千年時光的人,又同為帝王,經歷了姓氏變遷,卻依舊叫同一個名字,光從這一點來看就是緣分匪淺。】
這話眾人很難不贊同。
他們的這位未來太子若不是出生情況不同尋常了些,原本又是由母家撫養隨了母姓,若是如同尋常皇子一般一開始便是在宮裡出生取名,那想必怎麼著也不會重了始皇帝的大名。
畢竟時人為小兒取名都講究一個為先人避諱。
如此,便真的不得不說一聲巧了。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重名還能說是巧合,畢竟世上重名之人不少,這二位也不過是身份特殊了些,我們再來看看其他方面。】
重點來了。
昇平樓中,包括舒顏在內的眾人都紛紛打起精神,準備好好聽一聽。
【眾所周知,自漢武帝罷出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學說便成為了後世歷代皇朝的治國理念。
但真要細究起來,這其中還是有著不小的區別的,比如漢朝的儒皮法骨,唐朝基本上也是傳承了這一思想。
而這樣的情況到宋朝又發生了改變。】
【由於某些歷史原因,大宋前期的統治者大多采取以文抑武的策略,利用文官來壓制武將,其目的不言而明。
但這一做法無疑是讓儒家體系的文官權勢得到了空前的膨脹,也將本就地位超然的儒學抬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兩者相輔相成,大宋朝堂上開始出現了真正的“以儒治國”。】
趙禎默默聽著,對照如今的朝堂局勢,天幕說的可不正是眼下的情況。
只是從前未有細想,只覺便是身為帝王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