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一百七十多歲的人還會有更年期的嗎?
樓頂望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1章 一百七十多歲的人還會有更年期的嗎?,李二:我表弟過於給力,樓頂望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五百八十一章
長安的人口承載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限!
現在,放在朝廷眾人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
一是想辦法給長安瘦身,用人口、經濟和生產資料的流失保住長安的國都地位。
二是遷都到別的地方,為大唐帝國選擇一個新的都城。
第二個選擇有兩個方向可選。
要麼在已有的城市中選擇一個現成的城市來承擔國都的職能。
用已有的城市來當國都,優點是省時省力省錢,缺點是會引起地方上的爭奪和矛盾,還會影響到當地的整體社會和治理構架。
要麼找一片開發程度不高的地方建立一座新城當做國都,優點是不用考慮地方上的反應,缺點是費時費力費錢,建立一座足以承擔國都職能的城市不是一個小工程,需要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難以計數。
會議的結果很清楚了,朝廷必須做出選擇。
朝廷做出重大決定有自己的程式,不能因為某人一拍腦子就去改變已有的規則。
樞密院和皇帝也不能直接做出遷都這種關係到大唐穩定的重大決定。
那就把大家召集起來商討吧!
皇帝下令大唐所有七級及以上官員和所有智庫成員參與到研究討論當中。
一個月後,參與研究討論的人員要透過朝廷的專用線路進行線上投票,票決是否遷都。
一旦有效投票數量達到要求,線上公佈結果。
超過七成贊成票便意味著大唐需要遷移都城。
這是大唐第一次舉行如此大規模的投票來決定某件事情。
皇帝趁機宣佈,朝廷日後凡是涉及到遷都、大規模軍事行動、重大律法修訂、疆土等關係到大唐命脈的重大事件都需要進行大規模投票來決定。
皇帝擁有是否發起投票表決的權利。
換句話說,日後若是有人想要在大唐做出什麼重大改變,必須要透過皇帝的首肯才合法。
相應的,皇帝將各地陸軍訓練營的控制權交到了兵部手裡,皇帝只能直接控制皇家近衛和一線邊軍。
這是一種平衡,也是一種交換。
皇帝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朝廷擁有了管理地方軍事力量的權利。
雙贏更多的是一種妥協。
皇帝向朝廷妥協,朝廷也向皇帝做了妥協,說不上誰沾光誰吃虧。
當然,自李承乾之後,也只有李飛能這樣重新分配朝廷與皇帝之間的權利制衡。
因為他在一定程度上收回了當年李世民和吳正義給樞密院的權利。
他又足夠的資本和力量來做莊家發牌。
可能以後大唐都不會再有皇帝能達到李飛的高度了。
不過這不重要。
李飛已經將中樞權利完成了分割,後來的皇帝只需要在此基礎上按照實際情況繼續調整便可以了,不需要再做權利上的改變。
有人說皇帝這是在給平安公主鋪路,說不定平安公主繼位後還會收回朝廷的兵權。
因為平安身後還有瓊崖侯府和整個瓊崖系,還擁有著絕對的優勢力量決定朝廷的格局。
也有人說瓊崖侯府不會允許那種情況出現。
因為只有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朝廷的決策當中,皇帝才沒有能力威脅到道瓊崖侯府的安全。
還有人說這是大唐一次前所未有的進步,大唐會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不管外面的人怎麼猜,怎麼說,都影響不到大唐第一次的大規模票決的進行。
票決的訊息一公開發布,那些平時不顯山不漏水的七級公務人員突然就成了香餑餑。
因為這個級別的官員雖然大多都在地方任職,甚至很多都在各處的冷板凳上坐著,等待鯉魚躍龍門的機會,手中並沒有多少權利。
但是他們數量眾多,投票權重直接影響著票決的結果。
所以這些人很快就受到了各種拉攏,想要他們投出利於自己的一票。
不過這些拉攏的人很快發現,七級公務人員根本拉攏不了。
原因很簡單。
這些七級公務人員因為長期待在地方任職,頻繁流轉於大唐的各級地方機構,與地方、朝廷都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
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朝廷認命的官員不在朝廷的管理之中。
簡直是天方夜譚!
事實是,這些工作關係在地方,認命權利在吏部,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