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前怕狼後怕虎
樓頂望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9章 前怕狼後怕虎,李二:我表弟過於給力,樓頂望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世民在大唐設立工業區絕對不是閒的沒事幹,而是想要縮小大唐和瓊崖之間的差距。
兩個多月的考察結束之後,他算是真正認識到了瓊崖的強大和富足來自哪裡——技術!
瓊崖可以透過技術手段提高糧食的產量,提高農戶的耕種效率。
在內陸地區,北方的那種相對粗獷的耕種模式下,一戶五口人最多隻能照顧好十二三畝左右的莊稼,儘管每戶人家都有幾十畝地,但是超出農戶勞動力極限的那些土地只能說是沒有撂荒,根本談不上什麼精工細作,更談不上能有多少收穫,哪怕是大唐滅掉突厥之後不缺牛了,也不缺水利灌溉配套,內陸百姓的生產效率還是太低了。
而江南道、山南道和劍南道等種植水稻的地方生產效率耕地,每戶五人也不過是能照顧好七畝到八畝的稻田,其他的田地也是靠天吃飯。
瓊崖和南洋的農戶卻可以透過半機械化、優選育種育苗、農藥化肥等技術的使用,讓農業生產效率達到內陸的五六倍!
瓊崖和南洋不到六十萬人的農民卻可以生產出內陸需要耗費四百萬勞力才能生產出的糧食!
技術,讓瓊崖和南洋百姓擺脫了溫飽的束縛,可以安心的搞工商業來賺錢。
再有就是瓊崖依靠著工業上的技術優勢幾乎一直在賺取超額利潤,以至於瓊崖區區百萬級別的人口便能創造出大唐內陸需要近兩千萬人才能創造出的財富!
李世民眼紅了。
朝堂的大佬們也眼紅了。
大佬們希望全面引進瓊崖的農業技術來提高大唐的農業生產效率。
他們的心是好的,意願值得鼓勵,但是卻沒有抓到問題的關鍵。
技術才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根本!
而技術的根本卻在於工業發展的帶動,沒有工業的進步,從瓊崖引進農業生產技術就是無本之源和無根之木,還會進一步加劇朝廷對瓊崖侯府的依賴!
李世民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想要在內陸地區發展工業,讓朝廷擁有一整套的技術儲備和相關產業。
雖然他的想法有些本末倒置,至少在吳正義看來他的想法有些想當然了,但是也正合了吳正義在大唐進行技術擴散的想法。
工業這東西只有整體的規模夠大才能倒過來推動技術的進步並保持住自身的生產力優勢。
瓊崖的市場還是有些小了,需要一批下游產業來推動一下。
二人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所以就有了三個工業區的設立。
不過他們的想法並不代表其他人能接受。
尤其是大家都是土裡刨食幾千年了,很難接受大力發展工商業這種明顯不符合大家認知的改變。
所以李世民提出的工業區建設計劃遇冷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有眼光的人並不少。
就比如那些在瓊崖學習多年的皇室子弟。
他們幾乎是在瓊崖長大的,對瓊崖的認知甚至比李世民和李承乾更加的深入。
在他們看來,種地哪能和搞工業生產和貿易相比?
一臺織布機或是初級機床每年產生的利潤能抵得上種上百畝地的收入,一個規模大一點的車間貢獻的利潤可能比一個上縣的稅收還要多。
能輕鬆的賺錢,誰會去繼續土裡刨食?
那是傻子才做的事情!
只不過李世民對皇族子弟的管束太嚴格了,他們沒有機會參與到瓊崖的工商業中去而已,只能看著巨大的利益從自己面前溜走而無能為力。
現在好了,李世民主動讓他們投身實業,他們高興都來不及啊!
朝廷的工業區規劃一公佈,他們就報名了,隨後便帶著鉅款回到瓊崖採購開設工廠所需要的裝置,高薪招募瓊崖的技術工人到給自己培訓合格的工人。
瓊崖因為這些訂單,有些放緩的工業生產一下提速了很多。
這一波,吳正義可以說又贏麻了......
在李世民和李承乾的規劃中,長安工業區以藍田工業區為基礎,讓藍田的工廠直接搬到工業區去,一下子就能把工業區的架子搭起來。
為了讓吳正義同意搬遷這些工廠,李世民自己掏腰包,又是給錢又是給地。
吳正義也覺得藍田的工業區的使命基本完成,留著沒有多大的必須要,便把所有的工廠搬到了在涇河邊上的新工業區,並直接把各個工廠的產能全部進行了擴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