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產能不足
樓頂望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3章 產能不足,李二:我表弟過於給力,樓頂望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瓊崖的軍士是有薪資的,雖然比較少,比不上其他崗位的收入,但是平時沒有什麼開銷,退役的時候還能領到一筆錢,從軍年限越長,離開的時候拿到的錢越多,如果是八年之後再退伍,他們拿到的錢足夠在瓊崖或是南洋買房置業。”
“有榮譽感,還有實際的利益,瓊崖年輕人自然喜歡參軍了。最早的一批老兵逐漸退休或是升任更高的職位,瓊崖軍中的年輕人自然就多了起來。”
李世民連連搖頭:“按照瓊崖的標準,朝廷根本養不起幾十萬大軍。”
“兵在精不在多,朝廷的幾十萬軍隊也擋不住瓊崖軍隊的衝擊,這就是職業化軍隊的配合技術裝備的優勢。”
吳正義這話說的李世民直翻白眼:“也就是你了,其他人敢說這些話,朕一定睡不著覺。”
“表哥大氣點,別總盯著手裡那點權利。”
“你少說話,朕想多活幾年。”
“那我閉嘴?”
“哼!事情沒說完呢!”李世民問道:“大唐那麼大,只靠幾支精銳部隊可不夠,說說你的想法。”
要說他不想要幾支瓊崖那樣的精兵絕對是假話,但是站在皇帝的角度統攬大唐全域性,瓊崖的模式在他看來並不適合。
吳正義知道他的意思,思忖片刻,開口道:“瓊崖也不是完全依靠那不到三萬人的部隊,實際上按照正常的比例,瓊崖只能維持一萬五千人左右的軍隊規模。”
“瓊崖侯府能養得起這樣的軍隊是因為瓊崖一開始就拋棄了傳統的小農經濟,走的是大農業與工商業結合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瓊崖有錢,可以以百萬人口供養數萬新式軍隊。”
“朝廷不一樣,大唐整體上還是在依靠土地的產出供養整個大唐,農業的生產效率又很低,根本沒有辦法維持一支足夠數量的常備軍,所以才不得不在府兵制的基礎上建立軍隊體系。”
“表哥應該在新軍和火器營的建立過程中發現了,軍事力量的強弱和大唐的經濟有著直接關係。”
“新軍與三支火器營的軍費開支比整個十六衛還高,雖然他們在正面作戰時可以平推十六衛這樣的冷兵器部隊,但是十六衛或者說是府兵體系能做到的事情,新軍和火器營卻是做不到。”
“比如鎮守邊關、彈壓地方或是發動大規模戰爭。小仗無敵,大仗打不了,朝廷又沒有能力組建更大規模的火器部隊,所以想要用精銳常備軍當做大唐的全部防禦力量不現實。”
李世民皺眉:“說來說去,你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我是想說瓊崖能維持強大的力量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吳正義笑道:“一是有錢,二是瓊崖全民皆兵,並不需要精銳部隊承擔日常的防守任務。”
“朝廷沒錢不要緊,過幾年自然會富起來,在此之前,朝廷並不需要太多火器部隊,只需要培養大批的基層軍官和一些高階將領,然後等經濟條件允許時,隨時可以擴大火器部隊的規模。”
“十六衛和折衝府轉變職能,成為地方衛戍,建立一套二線部隊體系,對外有大戰的時候,火器部隊在前面打,二線部隊在後方保證補給線的安全就夠了。”
“高低搭配才是最省錢最高效的辦法。反正朝廷的軍費少不了,與其花在保留大批冷兵器部隊上,不如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重點部隊身上,其他地方只要能維持現有十六衛的水平便可以了。”
“反正大唐周邊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火器部隊打垮敵人,二線部隊跟在後面搞接收,既經濟實惠又避免浪費,表哥以為如何?”
李世民將吳正義的建議記下來,問道:“火器部隊的裝備什麼時候能便宜一些?朕聽承乾他們說,瓊崖新建了一批工廠,你說的什麼工業能力應該提高了不少。”
“工業能力提高,工業產品的價格自然下降,火器屬於工業產品,價格會隨著產量提升而降低,朕理解的沒錯吧?”
“看來表哥最近有看書了,有進步,值得表揚!”
吳正義朝李世民豎起一個大拇指。
李世民道:“瓊崖和關中的變化太快,朕不學習,過幾年怕是都認不得朕的大唐了。”
吳正義又小拍了幾句馬屁,言歸正傳道:“瓊崖雖然建立了很多工廠,但是產能短時間內並不能發揮出來。”
“除了紡織、粗鋼生產、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其他諸如製藥、化工、造船、車輛生產、機加工等產業至少還要五到十年的時間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產能增長。”
“火器生產最重要的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