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孩子打架,打出了兩件大事
樓頂望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6章 孩子打架,打出了兩件大事,李二:我表弟過於給力,樓頂望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百四十六章
有吳正義提醒,李世民與長孫皇后並沒有再生孩子,不過其他幾個妃子卻是接連給他生了六男五女。
越王李貞、蔣王李惲、豫章公主、東陽公主和普安公主都去了藍田職工學校學習。
年紀大的幾個不在宮裡,李世民沒時間管孩子,長孫皇后不好管的太嚴,那幫子宮中小學的老先生知道自己教出的學生是給吳正義做嫁衣,也相當的敷衍。
結果是幾個小的一個個被嬌慣的不像樣子。
吳正義就是想用自己的兩個寶貝疙瘩給李世民提個醒,別放鬆對孩子的教育。
兩個小傢伙跟著吳正義在藍田轉悠了兩天,然後被長孫皇后接到宮裡去了。
吳正義清閒下來,和劉席、戴胄、李孝恭和李恪四人去了關中各地的郵驛點及長安附近的幾個城池視察關中經濟的發展情況。
他要先確定一件事情,才好決定對大唐金融的安排。
那就是債券在大唐的流通情況。
大唐在最近幾年間,陸陸續續發售的各種流通債券多達一千三百多萬貫,刨除已經兌付回收的,市面上流通的債券還有七百多萬貫。
正常來說,債券無法完全替代貨幣的功能,之所以吳正義和李世民要發行如此多債券,實屬無奈之舉。
——大唐的銅錢不夠用呀!
不論是哪個朝代,銅錢一直是處於短缺狀態。
這個原因很複雜,不過可以歸結為兩條。
一是大唐這片土地上本身就缺少銅礦,導致作為主要貨幣的銅錢生產和供應量不足。
二是缺少吸納財富的手段,士族和大商人手裡的錢無處投資,加上傳統的儲蓄理念,越來越多的銅錢沉積到各家的窖藏之中,很多時候,朝廷新鑄造的銅錢來不及流動幾次就被埋到了地下的私庫裡,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上的貨幣短缺,以至於很多交易不得不尋找新的一般等價物來代替。
這也是自漢代開始,絲綢漸漸被賦予貨幣屬性的原因。
儘管在拆分吳氏商行的過程中,士族手中的大量銅錢重新進入流通,但是那些銅錢並不能滿足大唐日益增長的商業規模。
民部做過統計,大唐貞觀七年的商業規模比貞觀元年擴大了五倍,哪怕是海貿從海外運回了大量的金銀,但是顧有的觀念讓金銀只能淪為銅錢的附庸,只有部分大額交易才會被拿出來當做結算貨幣。
不得已,吳正義和李世民才用流通債券來彌補市場貨幣短缺的情況。
但是這種事情不能一直做下去,大唐還是要從幣制上來解決問題。
吳正義一直很擔心債券走了宋代交子和元明寶鈔的老路,會因為過量超發損害到朝廷和瓊崖侯府的信用,所以對這件事相當的謹慎,緊緊的拉著李世民,不讓他隨意發行債券。
吳正義也沒有一步到位發行紙鈔的想法。
那樣做一是不現實,二是沒必要。
不現實是因為大唐根本沒有全面發行信用貨幣的基礎,人們沒有相應的概念,很難認同紙幣的價值,即便是以瓊崖的技術可以做到印刷出合格的紙幣,但是推廣卻是個難題......百姓們不認呀!
銅錢拿在手裡多踏實!
還有就是超發的問題,以大唐朝廷那種運作方式,手一抖,可能超髮量就會是準備金的好幾倍,很可能一下子就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對大唐和瓊崖的商業造成毀滅性打擊,所以吳正義對發行信用貨幣必須謹慎。
沒必要是說以大唐和瓊崖在經濟上和技術上絕對優勢地位,輕易就可以從其他地方獲得超量的利潤及大量的金銀等貴金屬。
長遠來看,大唐未來不會缺乏實物貨幣,沒有必要冒險去發行信用貨幣來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走訪了許多地方。
吳正義等人發現,傳統的幣制不出意外的仍然佔據主流,那些債券只是承擔著結算憑證的作用,基本每過兩三遍手便要變現一次,然後才會進入下一次的流通。
這更堅定了吳正義繼續發行實物貨幣的想法。
一行人乘車在關中各地轉悠了十多天。
吳正義本來還打算去洛陽和杭州做一下調研,結果被李世民緊急叫回了長安。
吳正義以為是出了什麼大事,李世民要找自己商量,沒想到他一到大明宮,就看到幾個妃子抱著孩子在李世民面前哭訴。
燕德妃抱著熊貓眼的李囂,哭的梨花帶雨:“陛下,您可要給臣妾做主呀,囂兒只是朝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