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後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0章 座次,大周門閥,俊後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鮮于叔明一邊講著鄭樉之死,對於朝堂有何等影響,以陘陽鄭氏為首的河東幾大世家會做出什麼反應,一邊抨擊著朝廷對外使的寬宥懷柔策略。
趙無咎一路聽著,也不胡亂發表什麼意見,只是和他一齊走入明德堂內。
明德堂是他們這批新進學的學子,拜見師長,開始國子學讀書生涯的第一個課堂。他們在這裡有學習五經,略通經義。凡是能透過明德堂考試的學子,才能以國子學士子的身份去參與科舉,參與那掄才大典。
此外,因為君子有六藝,而且大周的科舉考試除了明經科之外,也有明算、明法等其他幾個科目,所以國子學的學子在明德堂受教之後,亦可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選擇去其他幾處地方接受大儒們的指導。
但無論怎麼說,明德堂都是他們必須來的,依舊是因為只有透過明德堂的考試,國子學的學子才能去參加科舉。
明德堂,佔地逾半畝有餘,足可以容納數十人同時接受大儒們的授教。
當然,平日的時候一般也不會有大儒來授課,負責教授學問的先生也並非名滿天下的大儒,而只是一些五經博士。
“無咎兄,你可知道,那在樊樓裡被拿住的三人都是什麼身份嗎?其中有兩個是那南垂小國的國主親戚,剩下那個蕃國使者論欽陵,則是蕃國‘大論’——也就是他們的宰相——之子,他也是三人……”
鮮于叔明想要繼續侃侃而談,不過趙無咎卻用手肘碰了他一下,制止了他繼續說下去。
因為腳步一邁進明德堂的門檻,趙無咎就感到這裡氣氛有些不大對勁。
明明是治學讀書的地方,可是這裡卻既無朗朗讀書聲,又無什麼筆墨書寫的聲音,反而靜得有些瘮人。
此時,明德堂內隱隱分為三類人:一類人事不關己,跪坐於蒲團之上,兩眼盯著桌上的書本一言不發;其他人則涇渭分明地分為兩群,一群人怒目圓睜,正氣滾滾地看著另外一群人。
後者,明顯不是大周國人。
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古色古香的學堂之中,灑在一群外邦武士身上。
這些人身上套著件羊毛織成的厚重袍子,可是卻全都脫去上半身,令袍子被腰間束著寬厚的毛織帶“嘟嘟囔囔”地墜於腰間。那些毛織帶上,全都綴著閃閃發光的金屬飾品。
他們的頭上戴高筒狀的頭冠,辮髮以獨特的方式編結,小辮密佈,顯得有些凌亂,卻更添了幾分不羈。
而就在這些外邦武士守護下,一個少年人正端坐在學堂內,他身著一襲大周達官顯貴夏日所穿的輕紗長袍,袍身以淡雅的湖藍色為主,衣襟寬鬆,隨風輕拂,透出一種飄逸的文人氣息。長袍上繡有淡雅的竹葉圖案,衣襬處隱約露出精緻的絲綢襯褲。
這人頭上也編了髮辮,不過卻用一頂黑色紗帽遮掩住了,帽簷低垂,遮住了部分額頭,卻掩不住他眼中透出的傲慢與自信。
他的手中輕撫著一卷經書,似乎在沉思著書中的奧義,但那微微上翹的嘴角和眼角的餘光,卻透露出他對於周圍學子們的不屑一顧。
“哦豁,這人排場怎恁大呢?”
才幾日工夫,鮮于叔明就已經能夠講一口流利的洛京官話了。一看到那個被一眾外邦武士保護在中間的少年人,他不由得用洛京官話發出一聲驚呼。
“誒,不對啊。”
鮮于叔明看了看趙無咎,小聲說道:“無咎兄,若是我沒看錯的話,看那些外邦武士的穿著打扮,他們似乎是蕃國人……”
據他所知,這國子學裡面的眾多書生,蕃國人有且僅有一人,那人便是他剛剛品評置喙的那個蕃國“大論”之子論欽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