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九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0頁,重生初苒+番外,萬九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元帝知道初苒素來鬼主意多,不禁驚喜道:「什麼好主意。」「只說皇上想向天下賢士求證真正的聖賢之道,不就行了麼!」初苒大眼狡黠。「聖賢之道?」元帝皺眉,這似乎扯得有點遠。初苒微微一笑,侃侃言道:「如今大晟有聖賢之言數十家,其中以黃老、孔聖、墨、法幾家最盛,數百年來此消彼長,各領風騷一時,盛行於朝堂、民間。朝臣們總是各自為陣,也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在裡頭。」「皇上不妨以倡導天下學子求學為名,讓各家之博學大儒、賢者大能分別號召天下同道之人共聚晟京,相辯相駁。若有誰可以以一家學說之言,駁倒眾人脫穎而出,則就是真聖賢,是天下之正道!」「這麼一來,皇上還怕天下飽學之士,不蜂擁而至麼?」元帝眼中忽現驚豔之色,他實在歎服,亦不明白為何初苒的小腦瓜裡總是有許多凌駕於問題之上,俯瞰全域性的見解,這僅僅是一個人聰慧就可以達到的麼。初苒心中卻暗暗發笑,一個人縱觀古今,總是會有些見識的。唐人說的好,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她不過只是給一個框架、提議罷了,但是創造歷史的卻只能是象元帝這樣真正的帝王,俾睨天下,輪轉乾坤。靜思考量之下,元帝確覺初苒所言確實可行:「京畿附近就頗有幾位博學之士,朕可以馬上安排大辯道場,並讓人將他們辯論的內容抄錄散發,流傳到民間去,以做拋磚引玉之效。」初苒笑眯了眼:「皇上此法甚好,如此一來,待各方的賢者大能,受邀抵達晟京,則辯論盛會正是熾熱巔峰之時。而那些博學之士的言論流傳出去,必能引得天下學子趨之若鶩。」初苒忽然靈機一動,又道:「皇上,既然如此,何不讓朝臣們也參與其中,言者無罪。如宋恆道、舜純之流,必然也會欣然前往,網羅人心。」元帝一愣:「這卻是何意?」初苒伸手一比:「好處有三,一來皇上冷水煮青蛙,一鍋燉,宋恆道與舜純能少於防範,不會從中作梗。」元帝忍不住輕笑:「冷水煮青蛙,這比方倒是新奇形象。這個好處朕也曉得,可人心若都被他們籠絡了去,朕豈非要竹籃打水。」「皇上您也太自謙了。」初苒也笑道:「這正是阿苒要說的,乾綱獨掌,雖說還有諸多不如意,但皇上仍是天命所歸。若一個能者連天下大勢也看不清,他能在何處?皇上不取,亦不足惜。」元帝展顏道:「那,或暢抒胸臆,或分析辯駁,在這個奉行經典的時代裡,一場場學子間辯論,一篇篇廣為流傳的策論,都意味著一個個政治觀點和民心所向。最先嗅到其中三味,並付諸以行動的人,自然是門生故吏滿天下的丞相大人——宋恆道。在此才人輩出之時,他哪有入寶山卻空手而回的道理。宋恆道剛有所動作,舜純便緊隨其後,朝臣們個個也都靜靜樂道,參與其中。元帝好像極體諒各方意願,直接從庫裡撥出銀子來,邀賢者大能齊聚晟京,以證得所有流派傳承中誰才是真聖賢,是天下正統。得天子振臂一呼,天下的名士、學子哪裡還在書齋裡坐得住,個個聞風而動如過江之鯽,雲集晟京。京中許多豪富,包下客棧驛館收納學子們。各地方會館,也興起許多同鄉會,收容地方名流。待那些聖賢大能抵達晟京時,京中已是學派紛呈,你來我往,大小辯講,日日不絕。一場志士能人暢談構想、一展抱負的盛會,如元帝所冀望的那樣在晟京如火如荼的鋪展開了。宋恆道頻頻動作,元帝多少有些氣悶,眼見得他長袖善舞,廣納人才,元帝肉痛不已。沉沉的坐在凝華殿裡,元帝心不在焉,初苒相問時,元帝便大嘆可惜,說其中好些人材能堪大用。初苒聽得點頭,許多時候理論與實際並無完全吻合,聖人也並非是完人,心機不夠、時機不對,入錯了旁門也是常有。既然能被元帝看重,則必然有他們的用處,如此眼睜睜漏掉,實在不能不說是損失。見元帝如被人奪了心頭所愛一般表情,初苒不禁打趣道:「皇上何不將那些中意之才,錄入一卷名冊之中,統統收進宮來,便不用再擔心半道被宋丞相截去了。」元帝聽出初苒話中的綺意,當下拘了她按在榻上,點了她的鼻子,悄聲訓斥:「連這樣的事,你都懂得,是從哪裡看來的。知道都已是不該了,你還敢說出來!你這心裡,到底是有多少朕不知道的?」初苒自知失言,忙捂了嘴,大眼忽閃,腦中急轉了半晌才說:「阿苒的意思是說,皇上完全可以將想錄用之人列了名冊,全部收為己用。」「全部?」元帝瞪大了眼,仍是不放手,數落道:「你口氣倒不小,朕可是瞧中了近百人,朕是想全用了,可你朕如何悄無聲息的安排的下去,難道日日藏在袖中不成。」初苒小嘴一撅:「先朝又不是沒有設過內閣、智囊,皇上這話說得沒意思。」「是朕沒意思麼?你明知朕不能動作太大,這可是近百人,你是在故意氣朕麼?有什麼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