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為君難
姮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1章 為君難,胤禛:在兄弟們重生的大清當團寵,姮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康熙是不知道京城發生的事情的,他整個心思都在江南這兒,忙得暈頭轉向的,要不是幾個兒子都是絕佳的幫手,他就得廢寢忘食了。
好在忙歸忙點,結果是很好的。
隨著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被解決,整個江南煥然一新,彷彿換了新面貌一樣。
官吏更迭交替,一批新的官員入駐,漕運與鹽運全部由朝廷接手,糧食與食鹽的價格全部被打了下來。
那牢牢記在腦子裡的製鹽之法也被康熙拿了出來,平價的鹽為百姓吃上,在這漢風極盛的江南地區,康熙與朝廷的名聲也更好了些。
不少還記得大明朝的人,心中複雜又酸澀,卻無法再說什麼,畢竟這朝廷,這皇帝,的確是用心在對百姓好。
就連那才十幾歲的幾個阿哥,都是認認真真地為了百姓做實事,一幕幕都被他們看在眼裡,又如何能說句不好呢。
只能是感嘆,希望朝廷能一直保持這樣的作風,希望這些阿哥能永遠為天下百姓做實事。
都是平民百姓,又哪裡有多餘的心思去關注朝代更迭與皇權交替呢,只要當權者對他們好,那便足夠了。
胤禛和胤祉將這種種表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卻未曾多言。
辦著大清日報的他們,監督著慈善堂建立的他們,在這段時間裡與百姓們的相處是最多的,故而也是頗有感觸的。
其中尤以胤禛感觸最深。
他是做過帝王的人,對帝王的責任感受更多。
後世的人提到雍正,會評價他是個實幹家,是真的在為百姓做事的人。
可他自己,卻不這麼覺得。
他始終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都說他處理奏摺很多,日理萬機,廢寢忘食。
可處理奏摺多,真的就能說明他為百姓辦事效率高嗎?
不是的,每一封寫著重大事件的奏摺,從天下各地傳入皇宮,送到他的面前,都需要很長的時間。
即便是八百里加急,那也不是當天就能送達的。
從一個地方送到皇宮,需要時間;他批閱,需要時間;與臣子商議解決辦法,需要時間;將回復傳回,需要時間;各地實施決策,需要時間 ... ...
這來來回回,時間不可謂不長,又何談及時批覆呢?
一點兒也不及時的。
胤禛很喜歡後世,其中一點原因就是他們的“及時”。
不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能快速做出反應,實施行動,或許有科技的助力,但若不是上下一心,很難做到如此程度。
偏偏,上下一心,在他們現在,根本做不到。
有句話叫“天高皇帝遠”,胤禛覺得很有道理。
身處皇城,不知外面的天下如何,種種資訊都透過臣子傳遞,他們只需瞞著某些方面,皇城中的帝王,也不過是一個被捂住了眼睛耳朵的瞎子與聾子。
就像他頒佈了律法,頒佈了政策,傳遍天下又如何?底下人不遵從、不精心辦事,那就是個擺設。
兩個字:沒用!
為君難,並不只是說說而已,胤禛是真心覺得做一個帝王很難,所以這輩子他才不想當皇帝了,頂天也就是當個認真幹活的賢王。
至於皇帝什麼的 ... ...
想到自家汗阿瑪和太子二哥已經商量好把皇位丟給十三弟的決定,胤禛有點小心虛地飄忽了下眼神。
他感覺吧,這其實有點鍋在他的身上的。
畢竟他一直都知道,汗阿瑪和太子二哥的第一人選都是他的,但由於他抗拒得過於明顯,兩人也不好意思太過逼迫他,這才莫名其妙地轉移視線到了十三弟身上的。
emmm ... ... 好像是他坑了十三弟?
想到自家年方四歲的祥弟,胤禛更加心虛了。
然後心虛著心虛著,他就把責任都甩到了別人身上,重點甩鍋給汗阿瑪,其次是太子二哥。
主打一個絕不內耗。
其實換個思路想想,也是可以的,當初是祥弟給他做賢王,那這輩子輪到他給祥弟做賢王,正正好的事情嘛!
就這樣,胤禛自己說服了自己,當了一次無良哥哥。
只可惜小十三還在遙遠的紫禁城數著時間等著自家親親四哥回去,完全不知道自己兩輩子的好哥哥也加入了坑弟大軍,還專坑他這個好弟弟。
紫禁城,永和宮
小十三正在當胤?的救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