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丘千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8頁,莫挨老夫[娛樂圈],青丘千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同是亞洲的國家,文化傳承上自然也有共同之處。他們國家地大物博的,各種傳承也多,只是這些年在搞經濟民生,一時沒有分出心力來管這些文化傳承上的事,結果人家就盯著這點吹,氣得李素秋差點想要和他們動手了。
有能耐比gdp,比高科技行業啊。
哦,和a國比完高科技,還要和b國比環境保護,還要和c國比國民福利?最後居然還要和d國比文化傳承?
這算什麼,車輪戰麼?不帶著這樣的吧。
李素秋看著端莊精明,骨子裡還是和爺爺一樣,是個暴脾氣,在央視工作也沒有讓她的脾氣壓下去幾分,反而討厭起了央視員工那種慢悠悠的性子。
看看人家地方臺都搞成什麼樣子了?央視又被挖走了多少人才?不要以為是國家在背後養著就覺得可以屹立不倒了啊!
“我籌劃拍這個《特色華夏》已經好幾年了,光是前期的計劃書我就反覆改了上百次,上頭一直沒有透過,說要先重點搞搞文物啊美食啊,我這步子邁得太大,想要什麼都搞最後可能什麼都搞不成。要不是我之前製片的那幾個節目收視率和討論度都超乎預期,現在八成也批不下來。”李素秋也是一肚子的苦水要倒,“不過好在我這幾年也培養了不少專業人才出來,這種節目要怎麼製作怎麼宣傳我都有門路了。”
如今李素秋名聲在外,又有幾部大熱的大型綜藝片打底,只要放出一個風聲,前來投資的人絡繹不絕,錢好像廢紙一樣的往裡面砸。
同樣的,這些以前眼高於頂的國企,酒業集團們也拋來了橄欖枝,主動示好。
一集的紀錄片,除去拍攝這些大型企業之外,也是需要拍攝民間匠人的。這些匠人自然是被這些企業推薦,因為他們都將會是這些集團未來的高階釀酒師。
等到拍攝完畢,後期正式錄製節目的時候,也需要請一兩個民間匠人和主持人們一起為大家介紹釀酒文化。
楊籬他們最要搶的,自然就是這個和主持人們一起上鏡的權利。
“來,先喝喝我孫女帶來的酒。”李貴得意的看著自己孫女,給了周龍一個炫耀的眼神。
周龍的兒女們只能說表現平平,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但是李貴的孫女李素秋卻是事業上的女強人。等到她年紀再大一些,央視當家的位置也是可以爭一爭的。
這可是國家的喉舌,含金量可見一斑。
李貴當然要得意自己有這麼一個孫女了。以前那些老戰友們之前還說什麼女孩子不要進娛樂圈,看不起什麼的,現在看看娛樂圈每年的產值,再看看女兒在央視裡拼出來的地位,怕是一個不好的字都說不出來了。
“好。”周龍一口應下。
李貴家裡沒有那麼講究,也沒有什麼精緻的酒具,對酒具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大”。不過他上了年紀,家裡人管得緊,只能給他飯碗。
這也沒辦法,不服老不行。
李素秋帶來的是兩罈子好酒,她坐在一旁給爺爺和周龍倒酒,順便介紹這酒的來歷。
“這一罈是杏花村。”李素秋說出這個名字,李貴和周龍的眼睛就亮了一下。
杏花村的汾酒可是天下聞名。
“這壇杏花村用的是晾紅心的酒麴,用的也是神井的井水。”
汾酒講究的就是用曲和用水,不同的曲釀出來的口感也不一樣。像是比較知名的酒麴就有“晾紅心”“二道巴”“燒心曲”等等。而釀汾酒的水也是天然井水,水質甘甜透明。
在二十世紀初,這汾酒就已經拿下了各種國際大獎,瞬間聲名鵲起。如今的汾酒也大多打著杏花村的名號,不過也只是擔了個名字,和李素秋帶來的這貨真價實的“杏花村”可不一樣。
倒在碗裡的酒液晶亮,泛著一股清香,勾的酒癮都犯了。
周龍和李貴也顧不得聽李素秋講解這裡面的歷史故事和文化,直接就是喝。
這壇杏花村酒沒有愧對它的名聲,入口柔和,回味甘甜,實在是絕妙。
“好!”周龍忍不住讚歎了一句,“真是好酒。”
哪怕周龍之前已經喝過楊籬家的酒,也不得不說這壇杏花村酒當真不凡。畢竟完全不一樣麼,楊籬家的酒是果酒,這卻是汾酒。
春花秋月,各有所長,這可怎麼比?
“龍叔先別急著誇,這裡還有一罈竹葉青。”李素秋笑道,“再喝一碗這個也不遲。”
竹葉青的這一碗酒也是名不虛傳,喝的李貴渾身上下都在冒喜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