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5頁,炮灰為王[快穿],甲子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綢緞布料三千匹,鹽二百引……等優厚待遇之外,還擁有蓄養六千到一萬不等的護軍的權利,在邊疆的藩王甚至還可以插手地方軍務。
子嗣越多,給的待遇就越多,因著這一點,分封的藩王可不就是卯足了勁生孩子。在同樣實行分封制的現世明朝,且不說出了一個第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朱棣。只說天啟年間,全國的稅糧加起來,也填不滿六十萬宗室的嘴。
可是說明朝就是被藩王給吃垮的。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孟則知當然更願意將危險掐滅在萌芽之中。
“顧五怎麼敢,這可是祖宗定下來的規矩!”趙王一臉不甘,眼看著榮華富貴唾手可得,自此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沒成想就在這最後的關頭上,寧武帝一個念頭就又把他們打回了原形。
“老六,慎言。”惠王喝道,他一向膽小怕事慣了。
“四哥,咱們三兄弟這麼多年來不爭不搶的,為的不就是這一天嗎,結果呢——”趙王憤聲說道:“你讓我怎麼甘心?”
“你不甘心又能怎麼樣?”老福王怒聲說道:“造反嗎,想想唐王的下場。”
那可是一個連親兄弟都能說殺就殺的狠人啊!
趙王張著嘴,瞬間失了聲。
“人為刀殂,我為魚肉。”說著,老福王一臉頹然,整個人像是老了五歲不止,他又何嘗能甘心呢。
“皇叔爺,您說咱們該怎麼辦?”瑞王苦笑著問道。
“還能怎麼辦?”老福王語氣消沉地說道:“明兒個我便上書自請削藩,只希望萬歲能看在我這輩子安安分分的份上,優待我兩分。”
“皇叔爺?”趙王一臉鐵青。
“就這麼辦吧。”瑞王深吸一口氣:“事已至此,咱們還有得選嗎!”
“唉。”一眾宗親皆是垂頭喪氣。
眼看著眾人都認了命,趙王張了張嘴,狠狠的嘆了一口氣,到底是沒能再說出話來。
優待是不可能的,誰讓現在坐在皇位上的是孟則知呢。對於這些只見過幾回的表面親戚,要不是為了做給世人看,他連理都不想理。
這不前腳老福王上了摺子,後腳孟則知就允了。不僅如此,他還把太祖皇帝留下來的規矩全盤推翻了。
新的《宗人法》規定,列爵不分藩(給爵位但不給封地),宗親無詔不得離開京城。
又定四種封爵方式,同時改代代分封為降等襲爵。皇子有功才可封親王,此為功封。皇子無功最高只能封郡王,此為恩封。親王死後,由其世子降等承襲郡王,此為襲封,其餘諸子至二十歲時,總人數超過十人之後,由皇帝派欽定的王公大臣試其君子六藝,合格者最高授奉國將軍(宗親八等爵位中的第五等。)
在削去宗親蓄養護軍的權利,同時降低他們的待遇,以親王為例,每年只給銀一萬兩,祿米一萬石,至於鹽茶綢緞等,一概不給。
對此,文武百官自然不會反對,畢竟誰都不想白白養著一群庸碌。
接到聖旨的宗親則是一個個的如喪考妣,只可惜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他們除了老老實實的交出手裡的兵權之外,別無他法。
等到分封一事塵埃落定,國庫又空了。
眼下正是缺錢的時候,東南沿海諸省修炮臺要錢,恩科開考要錢(按例,凡舉人赴試,官給路費二十兩。自廣德十二年以後,每到會試年,趕京舉子就從未少於過四千之數,恩科更甚,再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花銷,起碼要準備二十萬兩銀子),馬上春汛就又要來了,治河也要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