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頁,炮灰為王[快穿],甲子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制的。
發完訊息,孟則知走到書架前,循著記憶抽出兩本期刊。
期刊名字叫《華國數學學報》,在國內十九種數學核心期刊裡,《華國數學學報》的影響力只能排在中下游。前身被爆出學術造假醜聞的兩篇論文,就是刊登在這兩本期刊上。
主線任務孟則知暫時沒法做,蔣啟揚這會兒正在好萊塢呼風喚雨呢。至於陳應龍,能隨隨便便拿出五千萬來投資蔣啟揚的電影和電視劇的,又怎麼可能是個普通人——據說當年他爸咳嗽一聲,國內製糖業就要抖三抖。
他一個做學問的,無權無勢,真要上去和蔣啟揚兩人硬剛,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所以孟則知才決定從支線任務——恢復前身名譽入手。
前身身上的汙點有三,家暴致使妻子流產、學術造假、私生活混亂。
留給孟則知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五個月後,這兩篇論文被爆剽竊,成為前身跳樓自盡的導火索。
孟則知將這兩篇論文粗略的過了一遍,心裡有了考量。
研究數論的,總是不可避免的會暢想自己有一天能解決一個或是多個世界性的數論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孿生素數猜想、黎曼假設、費馬大定理……
其中最為國人耳熟能詳的,應當是哥德巴赫猜想。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華羅庚為代表的華國解析數論學派興起。
1956年,王元院士先後證明了“3+4”、“3+3”、“2+3”、“1+4”問題。
1962年,潘承洞院士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5”問題。
1966年,陳景潤院士證明了 “1+2 ”問題,並在1978年證明了“1+1”上限公式。
正是因為華國數學家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使得這個猜想早早的就被國家打上了超越學術意義的‘政治標籤’,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後輩數學家。
受此影響,前身入選長江學者之後,就藝高人膽大的將研究方向轉移到了哥德巴赫猜想上面。
不過可惜的是,前身到底是沒能解決這個問題。但這並不是說他的研究沒有一點用處,三十五年之後,他的獨女在他的研究基礎上,成功證明了這一猜想。
只可惜,那孩子已經沒了。
孟則知搖了搖頭。
前身發表在《華國數學學報》上面的這兩篇論文,正是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
那個時候,前身已經中了毒,智商的下降導致他的研究工作陷入了困境之中。偏偏學校方面有硬性要求,教授級別的導師每年至少需要發表兩篇核心期刊論文,論文數量和質量則是直接與科研專案和經費掛鉤。
拿不出研究成果,情緒也漸漸失控,變得易爆易怒,也正因為這樣,前身並沒有多想,只是把原因歸咎到了工作壓力太大上面。
沒有人會喜歡和一個一言不合就大動肝火的人打交道,一來二去的,系裡的同事漸漸地疏遠了前身,前身的那些學生也都被他罵怕了,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過來找他。
只除了一個人之外。
那個人就是前身的博士生弟子章方旭。
章方旭硬著頭皮抗住了前身的暴風驟雨,每天準時到實驗室報到。在他的幫助下,前身艱難的寫出了這兩篇論文。
想想也知道這兩篇論文的水平高不到哪兒去,但好在投《華國數學學報》還是可以的。
考慮到章方旭幫了他不少忙,前身也曾想過把他的名字加到論文裡,列為第二作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