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間來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629朔望朝,隆萬之變,平行空間來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御門。

果然,魏廣德看到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於御座後左右。內使兩人,一人執傘蓋,立於座上,另一人執“武備”,雜二扇,立於座後正中。

隆慶皇帝乘坐的御攆也在一群內侍的簇擁下出現,過御道上奉天殿前平臺,隆慶皇帝下攆邁步進入奉天殿。

皇帝坐上御座之後,再次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文武兩班齊頭並進步入御道,此時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之禮。

其實,若是在平時,皇帝是不會進奉天殿的,御座是設在奉天殿廊道內正中的位置,而朝臣都在臺下跪拜,和後世大家從電視上看到的不同。

只有在颳風下雨的天氣,才會轉移到殿內,這個時候低品級官員都不參與,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可以進入奉天殿,只是現在是叫皇極殿。

皇宮內許多殿閣改名發生在嘉靖四十一年底,所以對於大部分朝臣來說,老殿名他們其實更加熟悉一點。

其實在明代,朝會主要分為以下三種,一為大朝;二為朔望朝;三為常朝。

所謂的大朝就是指在每年的正旦、冬至和萬壽等重大節日所舉辦的朝會,在這麼一個朝會中,文武百官都會上表祝賀,周邊的藩屬國也會派使者前來意思一下,屬於禮節性朝會。

朔望朝就是在每月的初一或者十五,百官會進行公服行禮,也屬禮儀性質,止行“朝賀之禮”,和大朝會一樣,一般是不引見奏事。

大朝會和朔望朝,儀式才會在奉天殿內舉行。

真正處理政務的是常朝,按照字面的意思來講,就是最為常見的朝會,通常分為早朝和晚朝,但通常情況下,晚朝是廢棄不用的,所以常朝也僅只早朝而已。

不過常朝的地點是不在奉天殿內,而是在奉天殿廊內正中設御座,這也被稱為“坐朝”。

若是在殿內舉行,則被稱為“坐殿”。

除此以外,還有就是“御門聽政”,那就是在奉天門樓上舉行,百官伏於城樓下,當然也可以換到其他門上舉行,只是多選擇奉天門,畢竟這裡城樓高大,更加氣派。

此外在明初,常朝也時常在左順門內偏殿舉行。

但是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而隆慶皇帝也把常朝差不多給廢了,所以朔望朝就成了禮儀外,京官御前奏事的唯一一個機會。

此事內閣討論後也點頭同意,只是百官所奏之事需要提前一天向內閣報備。

魏廣德混在文官佇列中,他現在吏部右侍郎的官職按說不低,可是在他前面的還有幾位閣臣和六部尚書及五寺寺卿,他就只是帶著有資格進殿人群的中間靠前的位置。

能進皇極殿侍立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員,五品以下則只能在殿外,隨著位置站好,在鴻臚寺官員唱贊聲中,魏廣德嘴裡喊著“聖躬萬福”,行五拜三叩首禮。

禮畢,魏廣德抬頭看了眼隆慶皇帝,頭上冠為皮弁,弁上銳,黑色紗冒之,前後十二縫,每縫間飾五彩玉十二,身上是絳紗衣、蔽膝、革帶、大帶、白襪黑舄配套。

往日到這個時候朝會就算結束,因為朔望朝不議事,內閣一般也不會批准官員在這個時候奏事,而是讓他們寫奏疏交辦。

但是昨日隆慶皇帝在內閣裡可是說了,今日討論福建巡撫涂澤民開海之議,自然就不能這麼退朝。

在內侍喊出“有事奏事”聲音後,次輔李春芳輕輕回頭看了眼兵部尚書趙炳然,隨即趙炳然輕聲咳嗽一聲,稍後快步出列奏道:“臣有本上奏。”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修之風流邪神

放縱我一生